東明劄記13(1 / 1)

第十章 先人靈——人文與世共推移 跋

2009 年初,我在敏思博客發布了日誌《廣濟橋》,結識了博友“遲到的春風”;然後,忙忙碌碌,考試、論文、比賽、再考試;再然後,畢業了,我正式認識了春風先生。人之相與,有白頭如新,有傾蓋如故,我們,當屬於後者吧。那之後,我便開始了《東明劄記》的寫作。

原本以為這將是一件輕鬆的事:我有充裕的時間;對這片土地也有著深深的感情;SOHO更是我少年時代夢寐以求的理想職業;一切似乎都在掌握之中。於是,在閱讀史書和相關資料的積累期間,一霎兒拋書浪遊,一時又沉迷光影……直到當我提筆時,才發覺所要著墨的內容有太多,麵對融曆史、人文、風景、民俗為一體的東明山,其勾索之龐大,使我有些力不從心。所以,斷斷續續提筆又擱筆,一直到今夏才最終脫稿。如果說收獲之餘還有教訓的話,那便是:不可縱情。因為通常,有多少自由也意味著肩負有多少的責任。

這本小書,其中的字詞章句,學生絕不敢稱苦心磨礪;然而一筆一畫,流落筆尖的都是赤子之心。低調而大氣的東明山,山下的苕溪,苕溪邊的小鎮,鎮上的老屋,老屋裏的故事,對我而言,每一樣都是那麼親切而溫暖。文中勾勒的那個民初小鎮安溪,現在已經找不到了,但她真真切切地存在過,我們的祖輩曾經活過見證過。今天,隨著東苕溪河道擴寬退堤工程的實施,安溪老街的最後麵貌也已消逝,在人事皆非的當下,或許將我所知道的那個安溪寫下來是有意義的吧。當然,我畢竟不曾親身經曆過,王小波說“人寫到一些自己不懂的東西時就容易很浪漫”,所以,文中若有不妥之處,還請列位看官不吝指正。

本書的主體部分為東明故事——以帝宮謎案為契,終彰比丘經營之苦,這片山林,何其有幸;而我能夠將其付諸紙字,又何幸如之。不過東明文化裏,禪宗是一大主脈,本書小小篇幅,遠未寫盡;且我於佛教,亦誠如胡濙在塔銘中所言——“未嚐究竟”,在梳理東明寺傳燈錄以及那些禪宗機鋒問答的時候,隻能盡己所能地去理解和翻譯。錯誤在所難免,然若能充引玉之磚、為我故鄉故事一發端,則實為學生所喜所盼。

回憶寫作期間,無數次漫步山中,呼吸著東明氣息,那麼純淨和樸素,可世間恐怕再沒有比這份淳樸更恒久的存在了吧!拙政園在一夜豪賭上易了新主,圓明園在一把大火中化為劫灰,就算社稷大業,鐵打的江山流水的皇帝,自古又有誰家萬萬年?雖然禪院燒了,道觀毀了,曆史的雲煙也散盡了,可是青山依舊,風情不朽,走進山中,心裏依然盈滿感動……

這一路,春風先生、李有華先生以及公司上下都給了我莫大的鼓勵和支持,並為我提供了許多珍貴文獻和攝影作品,所有這一切,我感受深刻;浙大的陳輝老師,他的博文《東明寺公案》給了我很大啟發;現東明住持證道和當家可為師父也慷慨贈我相關文字和圖片資料;還有許多默默致力人文傳承的學者們:康烈華先生、蔣應武先生、胡正陶先生和已故的姚今霆先生……沒有他們所做的功課,我們後來者要艱難許多。在行文的時候,一一寫著鎮上那些被拆毀的古建和它們

背後的故事,發覺自己總是浸淫在惋惜的情緒之中。但願從我們開始,在文化傳承和文物保護這兩方麵能夠做得好一些,勿使後人而複哀後人也。

走筆至此,頗足告慰人心的是,今年農曆十月初八,東明禪寺終於要正式奠基了。重振東明釋綱,是何等功德無量的善舉,在這一大機緣下,能夠參與其中並盡我一份綿力,實在與有榮焉。想,待到明眸昏黃之時,回首今朝,當更美好。

璧清庚寅雙七於東明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