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
與璧清的相識,如她在後記中所言,是從敏思博客開始的。在敏思六年,我與一群博友酬唱往來,古玩翰墨、人情往事、時事政論,悉錄其中,其樂陶陶。2009年初,我在瀏覽博客首頁時看到了一篇關於苕溪廣濟橋的文章,這引起了我的注意:因為很少看到網上有我們良渚、安溪,或者東明山的文字介紹。細讀下來,文中涉及了許多鮮為人知的史料與軼聞,看得出紙字背後的一番苦心;再則,從文章對安溪風土人情的了解來看,作者對民俗文化也頗有研究。我暗自思忖著:應該是一位上了年紀的老先生吧?閱畢留言,不久即得到了博主的回複,出乎我意料的是,她還是一位在校學生,文章是她的畢業論文選題;更巧的是,她本人即家世良渚,難怪能將當地風情掌故說得頭頭是道。
此後,我們便在博客上開始了互動,對彼此也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自去年(2009年)開始,我們杭州東明山森林公園有限公司正式啟動了東明山森林公園的總體旅遊開發工作。但遺憾的是,我們一直沒有一個關於介紹東明山的詳細文案。在考慮寫作人選的時候,我首先想到了璧清——我們屬文唱和,神交已久,我對她的文筆很是欣賞;而且文如其人,她的真情至性也給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可喜當我提出之後,她欣然允諾,然後就開始了本書的寫作。通過大量的史料研究與對比考證,以及多次上山實地考察和走訪當地老人,她掌握了很多珍貴的一手資料。在做足了準備工作後,就開始全情投入創作,初稿之後又數易其稿,最終於今夏脫稿。期間的點滴辛苦,我們有目共睹。
日前她請我為書寫序,倒真給我出了一道難題呢。一是我從未給人寫過序言,不知道應該怎麼寫;二來自己純屬草根文學愛好者,實在愧不敢當啊!不過,誠如她所說:“唯深情難得”,那麼我就勉力為之吧,寫下一點我的感受。
不過,誠如她所說:“唯深情難得”,那麼我就勉力為之吧,寫下一點我的感受。
細想來,自將開發東明山森林公園旅遊的設想方案提上議事日程,至今已經整整八年了。這片山林,鍾靈毓秀,如仙境,更是佛地——從自古以來的靈妙山,到唐代的古道山,再到明初以後的東明山,單單這山名的演變曆程,就是一個充滿中國佛教文化神韻的故事啊;然而重修佛寺,固然是無量的功德,其中因緣和合之數,也同樣的難測,想要叢林再起,實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此外,位於山中的森林公園作為杭州主城區最鄰近的一個省級森林公園,不僅具備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更有著博鬱深厚的人文勝跡,她的開發利用對當地經濟和文化發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也同樣必須慎重把握。今天,麵臨著新的開發契機,是挑戰,更是機遇,我們將本著中華詩詞協會副會長梁冬先生所贈的“同大自然共存,與曆史對話”理念,努力為東明山的開發建設書寫出更加絢麗的篇章。
本書作為重建項目中的一環,是第一部較為全麵地介紹集儒釋道三教文化於一身、融山林岩湖雲霧各類風景於一體的東明山的文學作品。然而捧讀此書,我們不僅能看到東明山的清麗、九度嶺的滄桑、建文帝的故事和群仙觀的傳說,還有安溪鎮的風情、廣濟橋的英姿、接待寺的佳話、良渚文化的偉大……東明山和苕溪河,作為良渚文化的父親山和母親河,共同孕育了這片“文明曙光升起的地方”;而這片土地上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草木背後的故事、山水裏麵的文章,也如同那潺潺的溪流,娓娓地自璧清筆端流瀉而出。在這本書中,我們可以看到她在描繪、在述說、在讚歎、甚至在呼籲——她對故鄉的一番赤子情懷,此時此刻,都凝結為四個字——《東明劄記》。
在此,我謹代表公司對作者表示感謝;同時,也希望她在今後能夠堅持筆耕不輟,創作出更多更好的作品來。
於東明山
2010.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