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先從河裏流到引水竹筒,然後再流到地裏的竹筒,最後從地裏的竹筒的小眼裏流出,這樣就形成了一個完整的灌溉操作,若是覺得地裏的水夠了,隻要取掉前段引水的竹筒,便沒有水再流到地裏。
看到水均勻的流到了地裏,眾人皆是一陣驚呼,再沒有了任何的質疑之聲。
最高興激動的還是木匠和幹活的村民們,看到自己做了這麼牛的東西出來,有倆男的居然是抱在一起喜極而泣,可把唐宇看的一陣雞皮疙瘩。
而唐宇也是重重呼了一口氣,看著第一台水車的成功,除了高興,他還有些如釋重負的感覺。
“或許這就是身負責任的感覺吧。”
“啥呀!這明明是裝到杯的感覺好嗎。”
唐宇會心一笑。
第一輛水車的成功下水,也讓後續水車的製作更加的得心應手。
接下來的日子裏,村民們忙著種田,唐宇則是繼續和木匠製作水車。
一個多月左右的時間,二十台水車在河岸的兩邊架了起來,一眼看去,十分壯觀,而地裏則是全都鋪上了竹筒,一股股清水從中流出,滋潤著小西村幹涸的土地。
這段時間裏,也就下了兩次小雨,而且持續時間還不長,一會就停了,就這點雨量是完全不夠的。
好在小西村的村民們今年完全不用再擔心這天是不是下雨了。
隻要河裏有水,他們的地就不會幹。
而且村裏月初種的地裏已經都長出了麥苗,看著長勢極好。
村民們把自家的地已經全部種完,但是卻依舊還在田間地頭勞作,因為唐宇決定開墾荒地。
這兩年村裏人有人外出逃荒,有的人家全家都餓死,所以空出了好多荒地。
在村民們把自家地種完的前提下,唐宇便是帶著所有人衝向了那些荒地。
隻要是能長糧食的地,全部都種上,每家每戶縮衣節食,隻留堅持到秋天的口糧。
而對於這些荒地後期的糧食歸屬,唐宇的建議是歸集體所有,等豐收了,把這些糧食就統一放到一個大糧倉裏,當做村裏的備用存糧,以備不時之需。
在唐宇和村民一起耕地的時候,他發現村民們用的犁地工具大致和前世漢代的直轅犁類似,需要兩頭牛來牽引,牛不夠那就是三四個人來拉犁,犁地效率比較低。
他自己也嚐試著去拉犁,那家夥,把他背上勒的全是紅印子,火辣辣的疼,像皮帶抽過似的。
唐宇是直呼受不了,趕緊跑到鐵匠鋪,花了兩天時間打造了新的鐵犁,和原先的犁相比改進了犁壁,新的鐵犁可以將翻起的土推到一旁,減少前進的阻力,翻複土塊,減少雜草的生長。
又找了木匠,把直轅改成了曲轅,使得犁架變的輕巧,便於掉頭和轉彎,這樣操作起來靈活了許多,還增加了犁評,可以調節深耕和淺耕,這樣一來可以適應不同的田地。
改進之後的犁,一頭牛或者兩個人就可以拉,節省了人力和畜力,大大提高了小西村的耕地效率。
唐宇對於曲轅犁的知識隻停留在初中曆史課本中,他不知道自己改進後的鐵犁和後世的還有多大差距,但是對於目前的小西村來說卻已經是極大的提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