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蘇
辛烈微溫,清肺下氣,理血散熱。
麻黃
辛苦溫,肺家專藥,入膀胱兼走大腸心經,發汗解表,去營中寒邪,疏通氣血,惟冬月在表真有寒邪者宜之,否則不可用。去根節製用。根節止汗。
水萍
辛寒,入肺,發汗祛風,行水消腫,其發汗勝於麻黃,不可輕用。
桂枝
辛甘溫,入肺膀胱,溫經通脈,發汗解肌,調和營衛,使邪從汗出而汗自止,性能橫行手臂,平肝而動血。桂花辛溫,治牙痛,潤發。桂葉洗發去垢。
冰片
見通行散。
辛夷
辛溫,入肺胃氣分,能助胃中清陽上行通於頭腦,溫中解肌通竅,治九竅風熱之病,去外皮毛用。
生薑
見胃散。
白芥子
辛溫入肺,通行經絡,發汗散寒,溫中利氣豁痰,痰在脅下及皮裏膜外者非此不行,煎太熟則力減。芥菜子主治略同。芥菜辛熱而散,通肺開胃,利氣豁痰,久食發瘡昏目。
淡豆豉
苦寒,發汗解肌,泄肺除熱,下氣調中,炒熟又能止汗。
(寒)薺
甘淡微寒,利肺氣,解藥毒,亦治瘡毒。
川貝母
辛甘微寒,瀉心火散肺鬱,入肺經氣分,潤心肺,化燥痰。象貝母味苦,去風痰。
土貝母大苦,外科治痰毒。
黃芩
見心寒。
知母
見腎寒。
白前
辛甘微寒,降氣下痰止嗽,治肺氣壅實。
麥冬
見胃寒。
燈心
見心寒。
漏盧
見胃寒。
射幹
苦寒,瀉實火,因而散血消腫,能化心脾老血、肝肺積痰,解毒,治喉痹咽痛,虛者忌用。
天冬
甘苦大寒,入肺經氣分,益水之上源而下通腎,清金降火,潤燥滋陰,消痰止血,殺蟲,去腎家濕熱,治喘嗽骨蒸一切陰虛有火諸症。
栝蔞
見三焦寒。
山豆根
見心寒。
馬兜鈴
苦辛寒,清肺熱,降肺氣,兼清大腸經熱,亦能行水,湯劑用之多吐。根塗腫毒。
牛旁子
見通行寒。
車前子
見膀胱寒。
通草
氣寒味淡,入肺胃,引熱下行,而又能通氣上達,通竅利肺。
馬勃
辛平而散,清肺解熱,治喉痹咽痛,外用敷瘡最為穩妥。
石葦
見膀胱寒。
桑皮
甘辛寒,瀉肺火,散瘀血,下氣行水,止嗽清痰。
梔子
見心寒。
地骨皮
甘淡而寒,降肺中伏火,除肝腎虛火,治肝風頭痛,利腸,退骨蒸,走裏而又走表,善除內熱亦退外潮,凡風寒散而未盡者用之最宜。
木芙蓉
辛平性滑,清肺涼血散熱,止痛消腫排膿,治一切癰疽。
竹茹
見胃寒。
枇杷葉
苦平,清肺和胃,下氣而消痰降火,治肺蜜炙,治胃薑汁炙,刷去毛。蒸取汁名枇杷露,功用相同。
柿
生柿甘冷,潤肺清胃止嗽,幹柿甘寒而澀,潤肺寧嗽澀腸消宿血。柿霜生津化痰,清上焦心肺之熱為尤宜。柿蒂苦溫,降氣止呃逆。
梨
甘寒微酸,涼心潤肺,利大小腸,降火消痰,清喉潤燥,兼有消風之妙,熟食滋陰。
石羔
見胃寒。
滑石
見膀胱寒。
浮石
鹹寒,軟堅潤下,入肺止嗽,通淋,化上焦老痰,能消結核。
羚羊角
見肝寒。
石決明
見肝寒。
童便
鹹寒,能引肺火下行從膀胱出,降火降血甚速,潤肺清瘀,雖穢臭敗胃,然較之過用寒涼之藥猶不若服此之為勝也。熱服或入薑汁或入韭汁。
(熱)紅豆蔻
見胃熱注。
丁香
見胃熱。
川椒
辛大熱,入肺脾命門,發汗散寒,暖胃燥濕,消食除脹,通血脈行肢節,補命門火,能下行導火歸元,安蛔最殺勞蟲。閉口者殺人,黃土能解其毒。微炒出汗去黃殼取紅用,亦名椒紅,中其毒者用涼水麻仁漿解之。又解閉口椒毒,用肉桂煎汁飲之或多飲冷水或食蒜或飲地漿水俱可。椒目苦辛,專行水道消水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