息齋道人解德經下治人事天章第五十九治人事天莫若嗇。夫惟嗇,是以早服。早服謂之重積德。重積德則無不克。無不克則莫知其極。莫知其極,可以有國。有國之母,可以長久。是為深根固蒂,長生久視之道。

外以治人,內以事天,皆莫若嗇。嗇者,無所不音之謂也。謹與內,閑與外,內心不馳,外心不起之謂音,故能早服。內服其心,外服其形,寂然不動,則德有所積。積於不積,則無不勝。無不勝,則無不治。雖有國,猶可也。人知其可以有國,而不知可以有國者,猶其有本也。本積既厚,則其塵垢糠粃猶將陶鑄堯舜,況其下者哉?此所謂深根固蒂,治人事天之道。

治大國章第六十治大國若烹小鮮。以道蒞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傷人。非其神不傷人,聖人亦不傷人。夫兩不相傷,故德交歸焉。

治國者,聖人之餘事,不啻如烹小鮮。雖恢奇譎怪,道通為一,故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使鬼而有神,凡恢奇譎怪,皆化而為道,道豈有傷人者乎?本欲吾不傷人,故其幽至於鬼神,皆不能以神傷物。大而政治,幽而鬼神,兩不傷,故人鬼之心交歸焉。非至德其能如是乎?

大國者下流章第六十一大國者下流,天下之交。天下之交牝,牝常以靜勝牡,以靜為下。故大國以下小國,則取小國。小國以下大國,則取大國。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國不過欲兼畜人,小國不過欲入事人。夫兩者各得其所欲,故大者宜為下。

國大而能降以求物,則物必交歸之。牝以靜而下物,故牝常勝牡。以大國而下小國,則必得小國。以小國而下大國,則鈴得大國。故大國或下小國以取,小國或下大國而取。取者,各獲其心之謂也。故大國不過欲畜小國,小國不過欲事大國,夫如是而後,兩者各得其所。孟子曰:以小事大者,畏天者也。以大事小者,樂天者也。樂天者保天下,畏天者保其國。故大國尤宜為下。

道者萬物之奧章第六十二道者,萬物之奧。善人之寶,不善人之所保。美言可以市,尊行可以加人。人之不善,何棄之有?故立天子,置三公,雖有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不日以求得,有罪以免耶?故為天下貴。

奧者,藏也。道為萬物之所貴,如奧之能藏物。賢者以道為寶,故樂得其得。不賢者非道莫保,故樂免其罪。由其根於人心之自然,無使之者。故言依於道,則其美可市;行依於道,則其尊可加於人。苟非人心之自然,則言而不從,行而不應矣。由人各根於道,不幸而陷於不善,則聖人亦何忍棄之,故立天子,置三公,非苟利其富貴也。蓋不欲遂棄人於不善,還以斯善道之而矣。使雖以拱璧以先駟馬,不如出一善言,建一善行,使天下之人不失其善,則其利豈小補哉?由其以道覺民,是謂坐進此道。古之所以貴此道者何也?以其善者不日而得。其善使不幸而至於善,則亦足以自免於惡,此豈不足以為天下貴耶?

為無為章第六十三為無為,事無事,味無味。大小多少,報怨以德。圖難於其易,為大於其細。天下難事,必作於易。天下大事,必作於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故能成其大。夫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是以聖人猶難之,故終無難。

為無為,則己不勞。事無事,則人不煩。味無味,則物不費。世所謂大小多少者,以形言也。聖人遊於形器之外,故大小多少,等而為一。夫大小多少,尚等而一之,又況於恩怨報施之間乎?吾所為所施者,惟德而已,豈知其有所怨,豈知其有所報者哉?既無恩怨報施之別,又無大小多少之異,其於天下之故,豈有心於為之哉?事必求易,大必由細。自易而往,則難者亦易。自細而行,則大者亦細。是以聖人終不為大,而大必歸之者,由其無心也。惟其無心於事,故未嚐先事而期於物。豈若世之小夫己未為而先諾,事至而多易。先諾則叉寡信,多易則必多難。聖人於事未至,則常若難之。非難之也,不以我必於物,故若難之。惟其難之,故終無難。

其安易持章第六十四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謀,其脆易破,其微易散。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一千裏之行,始於足下。為者敗之,執者失之。是以聖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民之從事,常於幾成而敗之。慎終知始,則無敗事。是以聖人欲不欲,不貴難得之貨。學不學,複眾人之所過。以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

聖人常安其所安,故其安無不安,而其持無所持,故曰易持。以不持持其安,儻有微心之起,自其未兆而謀之,自其脆而破之,自其微而散之,故無有撓其安者。由持其安於未有,治其心於未亂。譬如合抱之木生於毫末,九層之台起於累土,千裏之行始於足下,於無為之中自然而為,於無積之中自然而積。累日益去,善日益積,而聖人未嚐知也。若有意為之,即為敗之。有意執之,即為失之。由其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世之於道所以難成而易壞者,由其有意於為之執之。方其始,若無所容其勤,及其終,又不免於怠。皆為之執之之咎也。使其始不為,其始不執,則求其勤且不可得,而況於怠歟?此世所以幾成而敗也。也。惟聖人以不欲為欲,難得之貨。所謂難得者,不必金玉也。身外之物,皆難得矣。眾人目過於色,耳過於聲,吾以不學為學,收視反聽,複眾人之所過,以輔道之自然,而不敢為。夫豈有為之、執之病哉?

古之善為道章第六十五古之善為道者,非以明民,將以愚之。民之難治,以其智多,故以智治國,國之賊。不以智治國,國之福。知此兩者亦楷式。能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與物反矣。然後乃至大順。

夫所謂者,不在耳目聲色之間。而世人目視非色,耳聽非聲,為聲色之所留礙,而不知見聞覺知有出於聲色之外者。今遽告人曰:爾之見聞覺知皆非真也?則人孰不怪且笑哉。故道非明民,將以為愚而憐之可也。夫民之愚,留礙於聲色,不知自解。吾方示之以無為,示之以澹泊,且猶未悟,而況欲以智示之歟?生民之患在於多智,智不以正,其智為邪。今吾未能覺其邪,而又以智示之,是反開其偽也。故以之治國為國之賊。儻行其所無事,而不開民之機心,機心不生則純白備,謂之一國福,不亦可乎?上之所行,下之所效,未有我靜而彼動,未有我素樸而民多欲者。是楷式能知楷式,是謂玄德。玄德深矣遠矣,由其與物反是,故不可明民。由其與道合,是故謂之大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