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弓1”是1982年台灣中山科學研究院開始研製“天弓1”地空導彈係統,1983年3月首次發射成功,1989年9月正式移交台灣陸軍地空導彈部隊測試、訓練。1993年9月30日首套“天弓1”係統開始在台北縣三藝鄉部署,1994年底第二套在大岡山擔負戰備,以後又在澎湖、金門和東引等地部署。
整個武器係統包括導彈、四聯裝發射架、長白相控陣雷達、照射雷達、戰術控製中心、電源車和導彈運輸裝填車等。
導彈外形和尺寸與愛國者相似,采用一台固體火箭發動機,最大速度3.5馬赫,最大射程60千米,有效射程40千米,射高30米至23千米;采用中段指令製導、末段半主動雷達尋的製導方式,目前正在研製主動雷達導引頭;戰鬥部為破片殺傷式,由近炸引信起爆。火控係統由一部相控陣雷達和一部照射雷達組成。彈長5.3米,彈徑0.41米。發射質量900千克。
“天弓1”導彈采用中段指令製導、末段半主動雷達尋的製導方式。照射雷達是在美製改型“霍克”係統的大功率照射雷達的基礎上研製的,但功率比改型霍克的大60%。據此分析,“天弓1”采用與改型“霍克”相類似的連續波半主動雷達尋的製導,由連續波照射雷達照射目標。雷達由連續波發射機和天線組成。該天線對準所跟蹤的目標。
半主動雷達導引頭通過導彈頭部天線接收經目標反射的照射信號,導彈尾部基準天線直接接收照射波。對兩個信號進行相幹檢波所形成的信號頻譜中包含著與導彈目標接近速度成正比的多普勒頻移,然後由窄帶的頻率跟蹤器搜索這一頻譜,截獲並跟蹤目標的多普勒頻率,並從中提取製導信息。自動駕駛儀接到此信息後,經變換放大,產生操縱液壓舵機的信號控製舵麵偏轉,使導彈按預定的彈道飛向目標,引爆戰鬥部摧毀目標。由於導引頭實施多普勒跟蹤,可使係統獲得很好的戰術性能,能從嚴重的地物雜波幹擾中分離出運動目標,因此具有較好的低空性能。
導引頭采用倒置接收機,提高了抗幹擾能力,也提高了對多普勒頻率的分辨能力。
“天弓1”導彈係統采用相控陣製導雷達,是一種全天候、反應迅速、製導精度高、威力較大、抗幹擾性能較強的係統。“天弓1”導彈采用先進的連續波體製、倒置接收機的半主動雷達導引頭,抗幹擾能力較強,多普勒頻率的分辨能力強。噪聲幹擾對照射雷達天線照射目標影響不大。
導彈采用半主動雷達尋的製導,在導彈飛向目標的末段,照射雷達要始終跟蹤目標。對付的目標數量取決於裝備的照射雷達性能和數量。火控係統采用台灣自行研製的“長白”相控陣雷達,該雷達仿照美國“宙斯盾”導彈巡洋艦上的相控陣雷達進行設計,采用電子掃描,沒有機械慣性,波束可瞬間改變在空間的位置,對付多目標,具有較強的抗幹擾能力。該雷達天線陣為矩形,該係統的照射雷達仿照“霍克”導彈的大功率照射雷達設計,功率增大了60%,設備進一步得到改進。“天弓1”采用四聯裝全密封箱式發射架,導彈置於箱內,以避免外界惡劣環境的影響,在野外不需維護和測試。發射架由卡車牽引,地麵機動性好。導彈戰術控製中心在相控陣雷達車箱內,由計算機、通信設備和顯示器組成。作為武器係統的指揮控製中心與相控陣雷達、照射雷達、發射架等連接,以便完成威脅判斷、攔截計算、發射架選擇及戰果評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