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這世界有救嗎(1 / 3)

如果我們一定要知道真實的孔子,

那麼,他給子貢留下的遺言應該是靠譜的——

天下無道很久了,沒有人真正信奉我的主張。

天子劍

莊子一身劍客裝束,大步流星走到了王的麵前。

趙王按劍以待。

王問:先生求見,打算用什麼來教導寡人?

莊子說:劍。

王問:先生之劍如何?

莊子說:臣之劍,十步一人,千裏不留行。

王說:天下無敵呀!

莊子說:不妨一試。

王問:不知先生用長劍,用短劍?

莊子說:長短不論。但臣劍有三,不知王要哪種?

王說:請問哪三劍?

莊子說:天子劍,諸侯劍,庶人劍。

王問:天子之劍如何?

莊子說:燕國為鋒,齊國為刃,魏國為脊,宋國為環,韓國為柄,渤海為鞘,北嶽為帶,以五行製寰宇,以造化禦群生,故觸類旁通,上下無礙。此劍一出,諸侯正,天下定。此乃天子之劍。

趙王茫然。

又問:諸侯之劍如何?

莊子說:智勇為鋒,清廉為刃,賢良為脊,忠聖為環,豪傑為柄,上法蒼天以順三光,下法大地以順四時,中和民意以安四方。此劍一出,如雷霆之怒,四海之內無不唯命是從。此乃諸侯之劍。

趙王再問:庶人之劍如何?

莊子說:蓬頭垢麵,怒發衝冠,瞠目結舌,義憤填膺,上取項上人頭,下取腹中心肝,名為用劍,實為鬥雞。此種庶人之劍,大王手下比比皆是吧?

趙王聽完,拉著莊子的手請他上殿,自己卻繞著餐桌團團轉,半天靜不下心來。

莊子說:大王安坐定氣,劍事臣已奏完。[1]

這當然不是史實,甚至不是莊子本人所講,而是莊子學派後人編撰的寓言。是寓言,就有寓意;而寓意,是可以各自表述的。

也就是說,《莊子》書中這篇《說劍》,無妨看作先秦諸子百家爭鳴的象征。

什麼是先秦諸子?

先秦諸子,就是從春秋晚期到秦漢之前這三百年間我們民族最偉大的思想家。由於他們後來被分為儒、墨、道、法、名、雜、農、陰陽、縱橫、小說十家,因此又叫九流十家,也叫諸子百家。

諸家當中,影響最大的是儒、墨、道、法。最有名的代表人物,則是孔子、墨子、老子、孟子、莊子、荀子和韓非。他們的名字在全球華人地區家喻戶曉。事實上,他們的時代固然遙遠,他們的影響更為深遠,深遠到至今仍能處處看到其烙印。

這麼多偉大的思想家集中出現,是一個奇跡,而且這奇跡是全球性的。實際上在同一時期和同一緯度(約在北緯30度上下),南亞有釋迦牟尼,西亞有猶太先知,南歐有古希臘哲學家。難怪德國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要把這一時期稱為“軸心時代”了。

是的,軸心時代,也叫樞紐階段。[2]

軸心時代的思想家,是猶太、印度、希臘和華夏民族的精神領袖,也是世界各民族的精神導師。他們提出的思想原則,不但塑造了不同的文化傳統,而且一直影響著人類的生活。因此,他們遙遠,卻不陌生。但同時,他們親切,卻不清晰。有多少人能一五一十如數家珍地說出其思想、觀點和方法呢?恐怕不多。

這當然不行,必須梳理。

大體上說,四百年的軸心時代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孔子與猶太先知、釋迦牟尼、畢達哥拉斯同時,四大文明禮炮齊鳴。第二階段,墨子與蘇格拉底同時,《老子》一書的作者與柏拉圖同時,[3]孟子和莊子與亞裏士多德同時,中國與希臘並肩前進。第三階段,希臘人也退出曆史舞台,隻剩下我們的荀子和韓非。

這又是一大奇觀。

奇觀的出現因於孔子。是啊,猶太先知和釋迦牟尼沒有對手,古希臘哲學家則師弟相承。唯獨孔子,既有繼承者,又有挑戰者。挑戰者之間當然也有分歧,但反孔則是一致的。墨子、莊子和韓非“三劍客”,更是劍劍直指孔丘。百家爭鳴由此而起,並延綿不絕。

那麼,孔子究竟怎麼了?

他,也有天子之劍嗎?

孔子的遺誌

孔子臨終前見到了子貢。

子貢複姓端木,名賜,字子貢,是孔子最重要的學生之一。他是聽到孔子病重的消息後,從外地趕來的。子貢趕到時,孔子正拄著拐杖在門口散步。見到子貢,他說的第一句話就是:賜,你怎麼來得這樣晚啊![4]

這是魯哀公十六年(公元前479年)的四月。初夏的夕陽正沉穩地落入遼闊的原野,有點兒無奈,也有點兒倔強,卻還是給頭頂上的陰雲鑲上了金邊。

是的,金邊。

實際上,孔子就是“金邊”,那顆即將墜落的“太陽”則是周製度和周文化。這一點,孔子心裏非常清楚。唯其如此,他才要向子貢交代後事。

那麼,孔子有什麼事放心不下?

救世。

記得還是周遊列國那會兒,孔子一行從楚國的葉縣(葉讀如社)返回蔡國,找不到渡口。這時,隨行並擔任駕駛員的是仲由(字子路)。孔子便接過韁繩,讓子路去“問津”(詢問渡口)。

子路走到田邊,向兩個肩並肩耕地的人請教。這是兩位隱士,叫長沮(讀如居)、桀溺。

長沮問:拿韁繩的那位是誰?

子路說:孔丘。

這時,子路是在對長者說話,所以直呼孔子其名。

長沮又問:是魯國那個孔丘嗎?

子路說:是的。

長沮說:那他知道渡口在哪!

這是話裏有話。意思是:你們家孔夫子不是給天下人指點迷津的嗎?還找不到渡口?或者說,孔某人早就知道出路在哪兒了,何必還來問我?

兩種解釋,都通。

子路碰了個軟釘子,隻好又去問桀溺。

桀溺問:先生哪位?

子路答:仲由。

桀溺又問:是魯國孔丘的學生嗎?

子路說:對的。

桀溺說:現在普天之下都是滔滔洪水,誰能改變?又跟誰一起去改變?與其像孔丘那樣,隻是拒絕壞人,還不如像我們這樣,拒絕整個社會。

說完,兩人隻顧埋頭幹活,不再搭理子路。

子路無奈,隻好回去報告孔子,孔子聽了,感慨萬千。他說:天下如果太平,我又何必東奔西走?[5]

是啊,正因為天下無道,才要救世嘛!

問題是,救得了嗎?

救不了。

這一點,就連子路也明白。子路的說法,是“道之不行,已知之矣”。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去做?因為一個君子,是有擔當的。挺身而出,隻不過是為了推行自己的主張,盡到士人的責任而已。[6]

義不容辭,也隻能堅持。有一次,子路沒能趕在關門之前進城,便在魯城的外門睡了一宿。第二天早上,看城門的小吏問子路:你從哪裏來?

子路說:從孔子那裏。

那小吏說:啊!就是明明知道做不到,卻偏偏還要去做的那個人嗎(知其不可而為之者與)?[7]

好一個“知其不可而為之”,這就是孔子的精神。這種精神是值得尊敬的,事實上也有人尊敬。有一個鎮守邊疆的小官就曾對孔子的學生們說:天下無道已經很久了,老天爺是一定要讓先生做人民導師的。[8]

這位職務叫“儀封人”的小官並沒有說錯。漢武帝之後,孔夫子真的被尊為“大成至聖先師”。可惜他這位人民導師卻隻是一道華麗的金邊,中看不中用。何況這金邊裝飾的,還不是孔子要恢複的周製,而是他想都沒想過也不會喜歡的秦製或漢製。

無疑,這不是孔子的遺誌。

可惜這由不得他。

的確,曆史並非英雄所創造,英雄人物的模樣反倒是由曆史來塑造的。曆史要求他是什麼形象,他就隻能是什麼形象。如果我們一定要知道真實的孔子,那麼,他給子貢留下的遺言應該是靠譜的——天下無道很久了,沒有人真正信奉我的主張。[9]

那麼,孔子的主張是什麼?

儒家的藥方

孔子的主張,是“克己複禮”。

克己複禮,是孔子對顏回提出來的,原文是“克己複禮為仁;一日克己複禮,天下歸仁焉”。我們知道,仁,是孔子的核心價值;禮,是孔子的政治主張;顏回,是孔子的得意門生。因此,這段話是儒家的綱領。[10]

然而孔子所處的時代,卻“禮壞樂崩”。更具有諷刺意義的是,這四個字還是他學生說出來的。

這個學生叫宰予。

宰予是言語科的學生,能言善辯,也喜歡較真,常常讓孔夫子下不了台。有一次他居然說,父母親去世,為什麼要守喪三年呢?時間太長了吧?一個君子,“三年不為禮,禮必壞;三年不為樂,樂必崩”啊!

禮壞樂崩,出處就在這裏。

宰予恐怕是詭辯。因為堅持三年之喪,本身就是尊禮和守禮,怎麼會禮壞樂崩?然而喪期內不能作樂,包括不能飲酒和做愛,是事實。

這多少有點麻煩。

我們知道,在儒家那裏,禮和樂是俱為一體的,沒有樂也就沒有禮。何況不孝有三,斷後為大,不做愛哪來的兒子?於是孔子隻好耐著性子問宰予:父母去世不到三年,你就吃那細糧穿那絲綢,心裏好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