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血脈的新舊交替,這驚遽的時刻總要有人來表現,梁濟選擇了表現;這驚遽的時刻過後總要有人去承擔,梁漱溟選擇了承擔。
主持人勒令梁作解釋。梁說:“‘匹夫’就是獨人一個,無權無勢。他的最後一著隻是堅信他自己的‘誌’。什麼都可以奪掉他的,但這個‘誌’沒法奪掉,就是把他這個人消滅掉,也無法奪掉!”
梁漱溟聽任孩子們自由選擇,他對他們唯一的要求是不要做“自了漢”,就是不要成為隻顧自己的人,標準是“在人生道路上不趨於低俗,在識見上不流於淺薄”。
今天的中國人已經難以想象先人那種大家族的生活,那種三世、四世、五世同堂的經驗。以倫理見長的中國文化在近代遭遇了考驗,並迅速接受了西方文化的洗禮。家庭、宗族倫理是跟王朝專製一樣消逝了,但新的個人以上的文明單位——縱向的代際或橫向的兄弟姐妹,並沒有建立起來。即使那些一度最先進的中國人,如孫中山、陳獨秀、魯迅、胡適……他們的後人跟他們似乎屬於不同的種類。而毛澤東、蔣介石、鄧小平……他們的後人也似乎精華全失。當代人所稱謂的“官二代”、“富二代”則絕大多數隻是不知天高地厚或說不肖子孫的代名詞。今天的中國人近乎失教,失去身心的歸宿和認同。隻有父子兩代之間的傳承已經談不上有什麼家教、家風,這是當代人的遺產,也是我們中國人仍得努力尋求人生的自我完善的前提。
幸運的是,中國的巨國規模和悠久的文化可以代替一家一姓的淺薄、粗鄙、無文,能夠給失教的當代人以教化;更不用說,總有例外能給人以教育和示範。在傳統家族向現代艱難轉化的今天,我們考察這些家族,可以理解傳統與現代變易最為深刻的道理,可以理解人生的諸種況味。廣西桂林梁家就是這樣的一個縱貫數代而一脈相承的家族。
一
梁家籍貫廣西桂林,而到梁承光一代,聽朝廷命剿撚軍,最後在山西做官並卒於山西,留下妻兒。梁的兒子梁濟隻有八歲,家貧不得回廣西,母親帶著他到北京討生活。在母親的督導下,梁濟喜讀戚繼光論兵書暨名臣奏議,涵養出忠賢胸臆。光緒十一年,梁濟二十七歲,他考中舉人,他的父執多貴,而他不求聞達,直到四十歲才當官。梁濟做過文化官員、內閣中書(四品)、民政部主事(相當於處長),十餘年不升不調。
梁濟的官職不大,口碑卻隆。他自承:“吾最得意之事,肩挑負販、拉人力車者多識我。常於途中遇襤褸苦人,大呼曰:‘梁老爺,你好嗎?’”據說有趕驢車的看到他,居然叫出他的名字,請他上車。《清史·忠義·梁濟傳》有載:“濟以總局處罪人,而收貧民於分局。更立小學,課幼兒,俾分科習藝,設專所授之,費省而事集。”
辛亥革命爆發,清廷遜位,共和建立,梁濟辭職家居。民國的內務部總長一再邀請他出山,他拒絕,避居城北隅彭氏宅。易代變革,在人心中掀起的波瀾是巨大的,對梁濟(他的字即是巨川)來說,這一變易是難濟未濟了。他認為:“中國每個朝代滅亡都有人或許多人為之殉,清亡無一人殉,這在曆史上是可恥的,既然如此,我來做這件事。”因此在民國元年,梁濟就向神明、父靈起誓殉清,並著手寫遺書。
但梁濟絕非愚忠,他清楚清王朝的專製腐敗與積貧積弱,他的視野極為廣泛,讀過嚴複翻譯的不少西洋名著,1902年,友人彭翼仲創辦北京最早的白話報《京話日報》,對這一新事物,他從物質和精神上也給予了不少支援。因此,辛亥革命爆發後,梁濟的態度是旁觀。次子梁漱溟參加反清的京津同盟會,他隻是以“謹身以俟天命可也”相勸,並未表示強烈反對。他自己則明確表示,內心“極讚共和”。
因此,從他計劃殉清,到實現,整整七年,他都在觀察新的時代社會,他對民國寄予過希望,然而他失望了。他一度以為“革命更新,機會難得”,可借機舒緩社會矛盾。雖說“國粹莫大於倫常”,不能輕易更改;但若使“全國人民真得出苦厄而就安舒”,則價值相抵,可以“不惜犧牲倫常以為變通之策”。故“辛亥革命如果真換得人民安泰,開千古未有之奇,則拋棄固有之綱常,而應世界之潮流,亦可謂變通之舉”。但他痛心地說:“今世風比二十年前相去天淵,人人攘利爭名,驕諂百出,不知良心為何事,蓋由自幼不聞禮義之故。子弟對於父兄,又多有持打破家族主義之說者。家庭不敢以督責施於子女,而雲恃社會互相監督,人格自然能好,有是理乎?”
梁濟甚至知道人們會怎樣看待他的自殺,也許他知道有人會稱他為“梁瘋子”。他說,隻有那些“注重須先有良好人民而後國可以立,不專靠死板法律以為治”的人,才是“真能知我心者”。
1918年,梁濟六十歲生日前夕,為準備給他祝壽,家人進行大掃除。他因此到朋友家小住,說生日那天回來。結果生日前三天即民國七年11月10日,梁濟自沉於別墅附近的淨業湖,即今天的積水潭。他留下遺書《敬告世人書》中說:“國性不存,我生何用?國性存否,雖非我一人之責,然我既見到國性不存,國將不國,必自我一人先殉之,而後喚起國人共知國性為立國之必要。”
可以說,梁濟絕非遺老,也毫不糊塗,他說:“吾因身位清朝之末,故雲殉清,其實非以清朝為本位,而以幼年所學為本位,吾國數千年先聖之倫理綱常,吾家先祖先父先母之遺傳與教訓,幼年所以對於世道有責任為主義,此主義深印於吾頭腦中,即以此主義為本位,故不容不殉。”他自己如此通透:“效忠於一家一姓之義狹,效忠於世界之義廣,鄙人雖為清朝而死,而自以為忠於世界。”
二
遺憾的是,梁濟這樣的中國人在我們文化裏如此罕有,他至今都被人們忽視。他的兒子梁漱溟認為,他有任俠、認真、不超脫等特點,這些精神個性也影響了孩子。但實際上,這個六十歲自我了斷的中國人極為開通,他對友人、對孩子都是和藹的、循循善誘的。梁漱溟追憶兒時趣事時說,他積蓄的一小串銅錢不見了,吵鬧不休。父親在庭前桃樹枝上發現,讓他去看。梁漱溟看時,見樹上有父親寫的小紙條:一小兒在桃樹下玩耍,偶將一小串錢掛於樹枝而忘之,到處向人尋問,吵鬧不休。次日,其父親打掃庭院,見錢懸樹上,乃指示之。小兒始自知其糊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