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自由派曆史學家小阿瑟·施萊辛格說過:“對外政策是一個國家向世界展示的麵孔。所有國家的目標都是一致的,即保護國家的完整和利益。但是一個國家設計和執行本國外交政策的方式,受到國家特性的巨大影響。”他所謂的美國對外政策中的國家特性,就是美國人用一種狹隘而頑固的意識形態作為對外政策的指導思想,又用一種靈活的、多重標準的實用主義方式去從事外交實踐。這種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對立統一,構成了美國外交的基本特點。

美國霸權主義同近現代曆史上其他牌號的霸權主義有許多意識形態上的相通之處。從西班牙到英國、法國的霸權政策,都曾以某種神學理論為武裝,以“高等文明”應當傳播到“低等文明”為借口。激勵法西斯德國崛起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反猶種族主義的精神武器,更加為人所熟知。沙皇俄國的泛斯拉夫主義宣揚信仰東正教的俄羅斯文明優於西方文明。恩格斯批判道:“泛斯拉夫主義是在並不存在的斯拉夫民族這一假麵具之下爭奪世界霸權的騙人計劃,它是我們和俄國人的最凶惡的敵人。”可以看到,各個牌號的霸權主義都有某種精神支柱,都有某種宗教文明、民族主義、種族主義的基礎和“假麵具”。霸權主義要以高於其他國家的軍事實力為後盾,當然也是不言自明的。

同時,美國霸權主義的物質基礎和精神基礎有其極為特殊之處。美國經濟實力居於世界之首已有100年以上,目前尚看不出明顯的衰微之勢;美國今天的軍事開支超過位居其後的七個軍事強國的總和。取得這樣一種物質實力,沒有一個強大的精神支柱是不可想象的,而這個國家的國內精神支柱同時也表現為它對外政策中的意識形態。

“意識形態”在美國是個貶義詞。許多美國人承認並且炫耀自己有一套完整的“價值觀”,卻不承認這就是意識形態。同樣,美國人隻承認並炫耀自己的“愛國主義”,而其他國家的愛國主義被他們貶義地稱為“民族主義”。在美國人的潛意識裏,他們才是最開放、最講兼容並包的。我曾經問過一些美國人:既然你們在國內講多樣化,講保護少數,為什麼在國際上對已經處於少數的社會主義國家如此之不寬容?他們無言以對,大概從未從這個角度思考過問題。

研究國際問題非常需要“換位思考”。在政治上,在思想感情上,當然總要站在本國、本民族一邊。但是如果在學術上不學會“換位思考”,不了解對方的思維方式和角度,就無法提出對複雜國際現象的客觀解釋;做具體的對外交往工作,也難以對症下藥,讓對方了解自己的觀點。

劉建飛博士這部學術著作,探討的是表現為反共主義的美國意識形態外交。本書從美國特有的民族文化背景談起,探索美國人為何對共產主義意識形態和社會主義國家采取如此敵對的態度,美國政治文化為何同馬克思主義格格不人。本書還縱論美國在冷戰期間和冷戰結束之後的反共主義如何表現在其對社會主義國家的外交政策之中,指出美國在國家利益受到嚴重威脅時,意識形態的訴求會讓位於實際利益的考慮;在國力強盛的狀態下,在對手的意識形態訴求也十分強烈的情況下,則在外交中強化意識形態色彩。

我認為,本書代表了國內學者研究美國外交和美國意識形態

的高水平,可以啟發讀者從一個特殊層麵了解美國的政治思想,了解美國對華政策的文化背景,並進而思考為何中美關係起伏不定,中國應如何應對美國的意識形態攻勢。從政治上,作者是站在社會主義中國一邊的;從學術上,作者是懂得換位思考的。因此,無論從哪方麵看,本書都屬於“開卷有益”之列。

王緝思

2001年7月序於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