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 / 3)

2007年,美國《國際安全》季刊秋季號發表了一篇文章,題為《死點—美國自由國際主義的死亡》,在這篇文章中首先提問道:“布什擔任總統標誌著美國自由國際主義時代的終結嗎?”文章接著回答說,許多分析家不這樣認為。美國民眾以及一些國際問題專家都認為,“布什政府一意孤行采取的單邊主義,對國際機構的厭惡情緒以及在中東地區熱情地推行民主的努力,這些都說明它暫時脫離了美國的傳統對外政策。這種說法的言外之意是:布什政府的對外政策隻是一時的偏離,在布什離任後,美國就會恢複自由國際主義——美國實力加國際合作——模式。”但隨後文章說,“其實,布什政府處理國際事務的風格並不是一種偏離,而是美國對外政策的曆史轉折點。”

文章作者顯然對那些認為美國佬隻是一時偏離軌道嗤之以鼻,他解釋道,“這是一種症狀,表明在20世紀下半個世紀的許多時間裏成為美國指導原則的自由國際主義思潮已經壽終正寢。”

其實,這種思潮不僅有政治意義,而且還具有實質意義,而實質意義就是指任何國家的外交政策都需要實力和合作。但美國卻必須要動用軍事實力來維持一種美國主導的國際秩序,而隻有在軍事實力的高壓下世界才會變得穩定。但現實是,即使是具有強大的軍事實力,美國也同時需要通過多邊合作才能達到目的,而單邊行動則往往適得其反,或者在一時得逞,卻帶來長期的隱患。“正是這種美國實力和國際合作的結合,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的幾十年裏賦予美國對外政策如此鮮明的特征。這種思潮還具有政治意義,因為自由國際主義獲得美國各地區的廣泛支持,而美國在國內政策和對外政策方麵是很難取得一致意見的。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就美國處理國際事務的新方式達成兩黨共識。事實證明,就製定和維持擺正實力和國際合作關係的美國大戰略而言,兩黨共識是至關重要的。”

《國際安全》的這篇文章沒有引起多少注意,也並沒有在國際社會產生什麼影響,就像是在大河中拋進一塊石頭,隻激起了零星的水花,但如果你正在考慮大國崛起的規律和美國興盛和衰落的原因的話,那麼這個觀點非常值得思考了——實際上,我認為,布什政府的單邊行動也是一個轉折點,是一個美國放棄自由國際主義的開始,也就是說,從此以後美國將日趨保守化。

在美國人看來,美國的力量發揮是一種從內及外的自然發揮,即當美國崛起為一個十分強盛的大國後,其力量自然要向外延伸,而自由國際主義則是戰後地緣政治與美國力量結合的產物,或者說是美國一邊向外輻射力量,一邊遵守國際規則的結合物。美國這種力量的輻射表現在冷戰中就是利用其超級軍事實力遏製蘇聯等社會主義陣營對“穩定和開放的國際經濟的潛在挑戰。”而同時,“美國轉向多邊機構吸引和穩住擊敗法西斯和共產主義所需要的合作夥伴。”而在美國國內,美國盡管兩黨一直在吵吵嚷嚷,但實際上你會發覺,美國的兩黨隻是在大選的季節裏麵對民眾演講的時候各自吹噓一番,但一旦大選結束,無論是民主黨還是共和黨的總統,其國內政策和國際政策都與大選時的許諾大有不同,其轉變的方向就是趨向現實主義,而在國內政策上,兩黨在事實上具有基本相同的政策,因為這些政策的成因都是基於美國國內的現實情況,而不是大選的許諾,即“北南聯盟的形成,階級緊張由於經濟增長和收入不斷提高而緩和,政治上的務實主義和意識形態上的溫和主義的抬頭,這些都導致民主黨人和共和黨人形成‘生命中樞’——非左非右中間派的新自由主義思想,從而開創了自由國際主義時代。”

但是,現在布什政府為什麼要放棄自由國際主義呢?因為“最近,維持自由國際主義的條件迅速消失,自由國際主義對國內政治的影響大大削弱。單極世界的格局大大提高了單邊主義的地緣政治吸引力,甚至連跨國恐怖主義的威脅也削弱了冷戰威脅形成的政治原則,使美國對外政策更容易受到國內黨派鬥爭的影響。”而布什政府奉行單邊主義的做法也意味著美國風險大增,不但是美國在國際上失去許多盟友,而且更具深刻意義的是,在美國國內出現了分裂——兩黨過去那種默契的合作出現了裂痕,盡管這種裂痕還不明顯,但畢竟已經出現了,即美國的兩黨在國內政策和對外政策上將出現意見相左的現象。而這種分裂也必將對美國的對外政策產生重大影響,因而在如何使用美國現有實力和如何進行國際合作的問題上將不可避免地出現分歧。這是因為,請記住,美國首先是一個憲法國家,其次才是一個總統製國家,即盡管美國總統是一個“帝王般的總統”,但這個帝王仍然要服從聯邦憲法,而正是這一製度決定了美國的民選政府官員將會與民眾保持一致——當總統的政策與美國民眾利益一致的時候,民選官員將會與總統保持一致,這因而顯得美國政府機構的高效和和諧,但一旦美國政府的政策與民眾利益出現分裂,那麼民選官員就不得不做出選擇,此時,由於民選官員受到民主製度的製約,他必然會向選民負責,因而,其將“拋棄自由國際主義思潮,不再支持‘生命中樞’——非左非右中間派的新自由主義思想。他們有的支持美國實力,有的支持國際合作,很少有人既支持美國實力又支持國際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