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亂世將啟(1 / 3)

三千年前,蚩尤與黃帝在涿鹿之地興兵伐武,欲以武極之道重新分配大荒天下。

強權霸臨、移禍枯桑,偏安一隅的炎帝一脈無端被卷入戰火。

蚩尤所率領的九黎族雖個個驍勇善戰,但黃帝乃是當時的道門掌教,得道家鼎立扶持不說,又有炎帝一脈相助,兩相圍攻之下,蚩尤頓時兵敗如山倒。

憂心自己死後九黎族將遭受欺淩與屠戮,蚩尤在決戰之日秘密命刑天護送共工前往不周山。

不周山巍峨入雲,拔地萬丈!

山體四周被強大的雷雨雲團所覆蓋,終年落雷不絕、星流霆擊,常人根本無法靠近,號稱天雷柱。

共工越過雷區,經層層阻隔,費盡心力終到達不周山頂,並散盡一身元功,以“水舞淬天華”之招強納十方水汽,改天候、引雷劫,從而淬斷了不周山地脈。

隨著不周山下陷,原本被不周山阻隔的外域洪流順勢席卷大荒。

蚩尤原本設想,隻要控製得當,便能以洪流將大荒分隔兩地,這樣即便自己落敗,形成的洪溝天險也能將炎黃族和九黎族的領地隔開,雖會犧牲部分族人但能保存九黎一脈。

隻可惜,此事被黃帝知曉,為免洪流肆虐導致大荒生靈塗炭,無法抽身的黃帝便派遣炎帝親信——祝融前往阻擾。

卻不曾想,祝融早已跟隨炎帝之子帝魁反叛炎帝一脈,不但沒有阻止,反而乘此機會,吸幹了無人顧守的大荒神樹——火龍木的木髓。

神木枯萎,道門震怒。

為避道門追殺,祝融強行進入已被十荒雷劫覆蓋的不周山地脈,極雷噬魂、掣電裂身,卻反助其煉成炎魔之軀。

炎魔現世,不周山地下岩漿被引得再度沸騰,由於地脈被毀,熔漿衝擊之下,不周山頓時化為平地,大荒地勢因此傾頹,洪流加劇。

放肆的洪流肆無忌憚的席卷大荒,原本廣闊的土地最後僅剩下一塊孤島,處在外沿的九黎族人在此次洪災之中死傷無數、家園盡毀,隻有極少數人勉強撐過這一劫,逃到貧瘠的外域之地,成為外域的蠻族。

而在僅存的荒地上,黃帝帶領著存活下來的百姓抵禦洪災、再建家園。

由於救災有功、民心所向,由黃帝執掌的道門很快就一統天下,並且對於炎帝一脈的反叛既往不咎,兩族合並為華夏一族,並將這塊被洪溝包圍的大荒之地稱為洪荒。

隨著時間遷移,千年之後,洪荒外沿的洪溝已無法阻止擁有偉大智慧的華夏族人,但阻止他們前進步伐的,是那過分的貪婪和對統治的渴望。

有人的地方未必會有爭端,但信仰若有分歧,就避不了殺伐!

經過千年的發展,原本由道門一家獨大的洪荒之地卻逐漸產生了許多思想武學流派,其中影響力最巨的便是當年炎黃雙帝皆曾執掌過的【道教】、炎帝之子帝魁最終選擇皈依的【佛門】、以及由當時輔佐炎黃雙帝的兩名文臣自行創立的【儒家】。

儒、釋、道三家不論是在政治背景、思想境界,亦或者武學修為上,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與優勢,而原本語言上的辯駁,最終演變成武力的較量。

為了忠於自己的信仰,更是為了執掌洪荒,三教開始了長達千年的割據之戰。

戰火蔓延,民不聊生,眼看就要分出勝負,卻不曾想,外域的蠻族經過千年的休整已經頗具規模,便乘此機會率軍橫渡洪溝,勢要傾吞洪荒天下。

上古九黎、炎黃之爭似要重演,而此次所麵對的蠻族之人,力大無窮、身材魁梧。

由於長期在外域那種資源匱乏之地生存,他們的生命韌性極強,即便受到多處致命傷卻仍能夠持戈奮戰,受傷越重,他們的殺意便越濃,而殺伐時飛濺的血液蒙蔽了蠻族的雙眼,讓他們舍棄了理智,隻留下剛強的血性和不屈的戰鬥意誌。

麵對這樣的強敵,人心向背的洪荒之人毫無抵抗之力,蠻族吹枯拉朽,橫掃洪荒,並沒有給那所謂學術正統、思想精妙的儒、釋、道三家辯駁的機會。

盛世佳人戀公子,亂世紅顏倚英雄!

隻是在這亂世之中,又豈止紅顏,這天下蒼生,都渴望著能出現一位英雄救萬民於水火。

這個人,適時的出現了,他就是始帝——玉玄機。

玄機出身低賤,作為一名猖妓的後代,他一出生便被拋棄在了千蠶穀,幸得一名老蠶農收養,才不至於凍死山澗,但不論他出生如何,他卻是唯一一個在蠻族的橫掃之下,活著從戰場中走出來的人。

那一日,所有人都分明見得,一個披散著一頭及腰黑發的瘦弱少年顫顫巍巍的從戰場中赤著腳逶迤而出,腳底在一路拖行中被磨穿,森森白骨沾染著淋漓鮮血拖出兩道觸目驚心的血痕。

少年躑躅而行,如同醉酒一般,瘦弱的身軀在寒風中搖曳,踉踉蹌蹌,幾次都險些摔倒在地。其雙手緊緊捂在胸前,懷中,是一顆人頭,看不清那人頭模樣,因為早已血肉模糊。

而在他身後,是堆積如山的蠻族屍骸,那一刻,人群沸騰了。

人們歡呼呐喊,為上天眷顧所賜予的一線生機而雀躍,人們尊他為王,跪地俯首,所有人都跪倒在地,所以沒有人注意到,他的眼淚,一滴一滴的落在那顆走樣的人頭上,把凝固的黑血都弄化了。

那一天,玉玄機失去了唯一的至親,但人民得到了一個王,一個能讓他們同仇敵愾麵對強敵的王者。

所謂的群眾,基本上也就是這種愚蠢的存在了,隻要你能給他們一個希望、一個信仰,他們便能回報你足夠的忠誠和不可思議的戰鬥力,而那些違背他們眼中忠誠信條之人必將受到眾人的裁決,人們通常將這種明目張膽的排除異己的行為稱為團結。

但在敵強我弱之時,團結往往是最好的禦敵良策,所以即便這份團結隻是一些人虛構出來的美好願景,也無傷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