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4章 後記(1 / 1)

以前多次聽學長們說過,對於每一個正在寫博士畢業論文的人來說,不痛苦是不可能的,區別隻是痛苦的程度會有所不同。

客觀地講,預防接種的效果還是不錯的。不過,論文寫作過程中的痛苦程度還是遠遠超出了我的想象——在最為緊張的兩三個月裏,兩三天才到離宿舍30米的學生第二餐廳去吃一次飯,平時在宿舍裏也取消了白天和晚上的區別,餓了就吃點方便麵,困了就睡一會兒,每天睡眠時間大概也就三到五個小時。然而,這要和內心深處的焦慮相比也就不算什麼了——論文能不能按時寫出來?能不能通過答辯?能不能找到工作?能找到什麼樣的工作?這雖然是每一個脫產上學的博士研究生都會遇到的問題,但是,對於年屆不惑而又必須一切從頭再來的我來講,這種種不確定感所帶來的精神壓力自非一般。

在人生最困難的時刻,我的導師劉宏先生是對我幫助最大的人。

如果把現在的博士生導師分為三類,其中有的導師偏重於知識的傳授,有的導師偏重於理論的傳承,那麼,劉宏老師更偏重於對學生進行思想的啟迪,真正做到了“不憤不啟,不悱不發”。這當然有賴於他大師般敏銳的思維、深厚的學術素養,更在於他高尚的品格和廣博而細膩的愛心。

感謝劉宏老師!

感謝您在學習、生活等各個方麵對我的無私幫助,更感謝您為我所做的一切,而這一切已經徹底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

在此還要感謝中央人民廣播電台的欒軼玫老師,不僅對論文提出一些寶貴的意見,還有直接和間接的鼓勵,增強了自己對於媒介形象係統研究的信心。

感謝國家廣電總局的陳富清老師,感謝您在學術和人生方麵的指導。

衷心感謝中國傳媒大學喬保平、張洪生、王暉、何蘇六、劉傑鋒、張鸝等老師,你們的大力提攜和幫助將使我受益終生。

另外,還要感謝李天水、吳勇、逄丹青、趙曦、劉國華、謝飛、馬飛、黃策熙、趙金、李勇、郭依峰、孫金海等朋友各種不同的支持與鼓勵,以及師妹陳寧在自己也非常緊張的畢業論文寫作期間幫助設計和製作圖表,使我體會到友情的珍重。

感謝比比愛影視公司的製片人、中國電視藝術家協會高校藝委會的王月民先生,他對影視事業的熱愛才促成了這套叢書的出版。

感謝可愛的女兒宣矜貽,我們一起度過了兩個非常愉快的暑假,充分享受和體會了天倫之樂。

說來慚愧,自從來讀博士,經濟上也由原來的小康生活一下子變成了每個月隻有300塊錢的生活補貼。記得2006年夏天到內蒙古巴彥淖爾市廣播局考察,聊天時一個副局長問我一個月收入多少,我回答說學校補貼300;“那剩下的呢?”我說:“剩不下”——當時在場的人都笑了。

現在想想,自己卻很難笑得出來。以前,雖然說家裏兄弟姐妹比較多,但自己是贍養年邁母親的主力;而在讀博士這三年,母親卻再也沒有接受過我的一分錢。

2006年底,我參與導演了駐京高校範圍的一個晚會,去掉稅金後掙了6700塊錢。在大年初三返回學校之前,我拿出2000塊錢留給母親,她說什麼也不要。出門以後想想再有七天就是母親八十五歲的生日,就把錢從窗戶裏扔進了母親的房間。不過,還沒有出小區的門,母親就快步跑出來又把錢扔給了我,那一刻怎不讓人淚流滿麵……

感謝母親給我生命,感謝母親一貫的關愛與理解。

2008年4月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