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總序(1 / 1)

陳漢元

這套係列叢書是由多篇論文組成的。論文的作者們都是博士。他們約我為此寫一篇總序。這對我來說,確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記得我這一輩子隻寫過兩篇“論文”,其實就是兩個不同階段的學習小結和心得體會罷了。其中一篇還是請一位年輕的研究者幫忙修改而成的,至今想起來還十分難為情。

在我讀大學的那個年代,咱們國內還沒有“學位”這一說,在履曆表的“文化程度”這一欄裏填上“高中畢業”、“大學畢業”即可。現在不一樣了,不但有學士、碩士、博士,如今還有“博士後”的學位,隻是好些人也不大明白這“後”字的確切涵義。

反正,在我的常識中,碩士、博士都是滿腹經綸的人。這頭銜來之不易啊,在專賣店裏是買不到的,它是有誌者用自己多少的生命、精力,觀察、分析、學習、積累而得的智慧結晶。

我當年寫的那兩篇“論文”,加在一起,總字數也沒有超過一萬字。但我真的覺得那個寫作過程已是“度日如年”。

現在倒好,凡博士論文,字數都不能少於十二萬字。一聽,都把我嚇死了。不要說我想不出那麼多話,隻是讓我啥也不必想,就是抄這十二萬字也非把我抄到病房裏去輸液不可。

在此背景下,要我為博士們的論文集寫“總序”,實在是勉為其難。好在我是電視業的老人,接觸影視文化活動比較多,既有一些直接參與創作的經曆,也充當過不短時間的經營管理角色,所以在影視文化領域多少還知道一些狀況和過程。既躲不開份享那分欣喜和激動,也逃不了那些鬱悶、無奈和困惑。

所以,我在閱覽這些用國際思維寫就的論文的時候,首先覺得它們是可信的。其次,我還覺得雖然它們的具體立論和分析對象不同,但是都富有吸引力和說服力。借用中醫針灸學的概念,可以說每一針都紮在穴位上。其三,我也強烈地感受到,博士是名副其實的學者,學者的活動就是全方位地透徹理解“世界”,而理解的目的就是為了改造“這個世界”。其四,最可貴的是,這些論文對其研究的“世界”應該改造什麼,又怎麼改造最有效等也提出了富有社會責任心的建議。

就我所知,這些論文的作者們都是有多年專業經驗的人,換言之,他們本來都有一份不錯的工作,其處境和前景也可以說是令人羨慕的。那麼,他們到底是為了什麼背井離鄉,甚至“舍家棄業”,而花費整整三年光陰來攻克這個“博士”學位呢?

這雖然不是什麼百思不得其解的謎團,但肯定與“生存”、“溫飽”沒關係。說是為了“充電”,好像也是膚淺的詮釋和推測。說是“虛榮心”作祟,隻是為了擁有那頂發亮的博士帽,這未免太俗氣,代價也太大了吧!

或許這是一個不會有標準答案的問題,因為每個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個“自我”,這個“自我”就像每個人的指紋一樣,不會雷同。

然而,盡管如此,單從每篇論文命題的提出到論證的結果來看,他們的共同之處都非常明顯:就是強烈地要改造“世界”。

這個“世界”也的確需要改造了。

一個年富力強的學者滿懷激情地對“這個世界”進行長達數年的深入細致的考察和苦苦思索,然後形成理性的呼籲和“呐喊”,這難道還不是一個又一個無價的科研成果嗎?

我衷心期盼,這些由知識和見地博大精深之士精心培植的累累碩果,能與更多的人分享,使之成為“生產力”,而不會始終被雲煙所覆蓋。

2009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