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序言(1)(1 / 2)

序一

蟲魚鳥獸皆有佛心

——動物是人類生命教育之良師

(台灣)星雲大師

如果這個世界沒有蟲魚鳥獸等動物的存在,會是怎樣的景況?沒有清脆婉轉的鳥聲,看不到翩翩飛舞的蝴蝶,海裏沒有款擺遊動的魚兒,陸上見不到貓、狗,草原沒有牛、羊、象、馬……地球上隻有兩肢站立的人類和他們所發明的各種人造物。

當然,這樣的畫麵是不可能存在的!假如所有的動物已滅絕,人類是不可能單獨延續生命的!

思維著我們哺乳類是從魚類、兩棲類、爬蟲類演化而來,和其他動物一樣,都是同一個祖先,而且彼此分不開。我們是不是應該重新為動物定位,並糾正、調整對待它們的觀點與態度?

喜歡動物的人會在家裏飼養貓、狗、小鳥或其他寵物,不過,作為玩伴的寵物是否皆能得到真正平等尊重的對待?街頭的流浪狗、流浪貓,除了愛心人士的喂食,填飽它們的肚子,或環保單位捕捉、捕殺,有無更妥善的處理方法?動物園的動物和馬戲團裏表演的象、馬、獅子等,生活得合理、有尊嚴、自由自在嗎?我們視為“害蟲”侵犯我們生活環境的蚊子、蒼蠅、蟑螂、老鼠等,真的非除之而不快,有百害而無一利嗎?我們說它們是害蟲,它們則認為人類是“恐怖分子”;生命之間以利害相對待,當然會失去平衡,唯有佛教“同體共生,相互包容”的觀念和態度,才是真正的平等之道。

還有,人類語言中以動物之名來罵人、作負麵形容的,如豬狗不如、獐頭鼠目、狼心狗肺、河東獅吼、三腳貓、兔崽子……對動物有輕視侮蔑之意。

自稱為“智人”的人類,我們的感覺、感情,甚至思想、智慧各方麵能力都勝過動物嗎?基本的感官上,我們的視覺不如雕,觸覺比不上蝙蝠,嗅覺不及豬、狗,聽覺不如魚類。

本文從動物的各種本領、能力、情感表現中,來探討、欣賞它們的情深義重與感人的佛心,也說明佛教和動物的因緣及對待它們的態度。

動物自在的清朗佛心

動物有情識、有心智能力,已是眾所皆知。過著社會性生活的動物,更有著親情、愛情、友情、社會倫理,以及和人類、其他生物之間溫馨有趣的互動。

骨肉親情是天生的感情,在動物身上,我們也能發現許多鞠躬盡瘁、無條件付出的愛。燕子是人類喜愛的鳥類之一,親燕為了喂食剛出生的雛燕,每天會不辭辛苦地出外捕捉昆蟲達兩三百次,雛燕張開嘴巴吃飽之後,還會對著親燕翹起屁股,讓父母把它的糞便銜出巢外。唐朝詩人白居易詩雲:“須臾十來往,猶恐巢中饑。辛勤三十日,母瘦雛漸肥。”即是描寫親燕育子的辛勞和偉大。

企鵝橢圓形的身材和左右搖擺蹣跚行走的模樣,很令人憐愛。企鵝媽媽下完蛋後,它就把蛋交給企鵝爸爸,自己則長途跋涉到不結冰的海岸,為未來的寶寶尋找食物。負責孵蛋的企鵝爸爸會把蛋擺在兩腳之間,用它厚厚的皮下脂肪輕輕蓋住。在冰天雪地中,企鵝爸爸如老僧入定般不動不吃達六十天,等到小企鵝孵出時,企鵝爸爸已精疲力竭,形銷骨立,體重減輕了五分之二。這時出外覓食的企鵝媽媽會帶著食物及時趕回來,接著由餓壞的企鵝爸爸開始出外覓食給寶寶吃。小企鵝就是如此的在父母親細心嗬護下慢慢長大。

撫養照顧之外,動物也知道“教育”的重要。剛出生的小海獺不會遊泳,海獺媽媽逐一教導它們如何遊泳、潛水、覓食,晚上睡覺時,海獺媽媽會讓孩子躺在它身上,然後用長長的海藻把母子倆牢牢綁在一起,如此,再大的風浪也衝不散它們。

母獅子為了訓練小獅子,經常故意把小獅子推下山穀,讓小獅子在不斷攀爬、跌倒的挫折磨練中培養生存的能力。無尾熊教子也很嚴格,小無尾熊不聽話時,母熊會按住小熊,用手打它的屁股,如果小熊撒嬌哭鬧,母熊會繼續打,直到它不哭為止。

當敵人出現時,母鹿為了保護小鹿,會假裝受傷,設法把敵人引開。在《大唐西域記》卷七裏,也記載母鹿護子、鹿王慈憫的感人事跡。有一位國王常常到樹林裏打獵,樹林裏住了好幾百頭的鹿,為了避免全族一時覆滅,鹿王和國王商量,一天送一頭鹿過去讓國王食用。有一天,依照次序輪到一頭懷孕的母鹿去送死,母鹿對鹿王懇求:“我雖然應該去死,但我的孩子還沒到死的時候啊!”

鹿王心生不忍:“可憐慈母愛子之心,竟然恩及未出世的孩子。”便代替母鹿前往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