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編輯出版學概論(1 / 2)

一、“出版”的涵義與“出版活動”的特征

武漢⼤學和新華書店第⼀個成⽴圖書編輯學。

最早出現“出版”:⻩宗憲《⽇本國誌》。

1、中外關於出版的區別

1971年出版的《世界版權公約》第6條給“出版”下的定義“作品以有形形式複製,並把複製件向公眾發⾏,使作品能夠閱讀或觀賞。”

⽇本學者認為:“采⽤印刷術及其他機械的或化學的⽅法對⽂稿,圖畫,照⽚等著作品進⾏複製,將其整理成各種出版物的形態,向⼤眾頒布的⼀係列⾏為,統稱為出版。”

《編輯實⽤百科全書》(中國書籍出版社,1994年7⽉)認為:出版即“社會上各種作品,包括⽂稿、圖⽚、信息、⾳響、錄像製品等等原件,彙集到出版機構以後,經過審定、選擇、編輯和加⼯,使⽤⼀定的物質載體,複製成各種形式的出版物,通過流通渠道傳播到全社會。”

趙曉恩主編的《出版詞典》(中國書籍出版社,1991年3⽉)說:“凡將⽂字、圖畫或其他符號印刷到紙上,或把它們印成為圖書報刊的⼯作,都稱為出版。”

從詞源來看,中外對“出版” 的理解是有差異的

·在⻄⽅國家,法語中表示“出版”這⼀概念的詞是Publier,英語中表示這⼀概念的詞是Publish,它們均源⾃拉丁語Publicare。拉丁語Publicare的本義是“公之於眾”。

·在我國古代,出版活動被稱為“梓⾏”“刊⾏”“刊刻”“雕印”“雕版”“版印”“板印”等。“這些詞語的含義,⼀般隻反映印刷這個內容,有時侯可以包括⼀點發⾏的意思。”

張之洞——出版認知

傳先哲之精蘊,啟後學之困蒙,利濟之先務,積善之雅談。

“出版”的定義

•所謂出版,是指有關專⻔機構,專業⼈⼠對已有的原始作品(包括⽂字、圖像、聲⾳等),進⾏創意,選擇,加⼯達到優化之後,通過印刷或⾮印刷的⽅式,⼤量複製在⼀定的物質載體上,向公眾⼴泛傳播的社會活動

• 當今出版,是傳播知識與信息的活動,是保存⽂化遺產的活動,也是創造經濟效益的活動

出版活動的特征

1、對已有的原始作品進⾏深層次的開發。

2、對原始作品進⾏選擇、加⼯、優化,形成為出版物,使其適合讀者閱讀和購買

3、對優化之後的作品⼤量複製,使其具有能供讀者閱讀與購買的⼀定的物質載體形式。

4、將出版物公之於眾,即⼴泛的向受眾傳播。這是出版活動的⽬的,也是出版內涵中最關鍵的內容。

⼆、“編輯”的含義與編輯⼯作的特點

《辭海》(1999年版)對“編輯”的解釋:

•1、組織,審讀、挑選和加⼯作品的⼯作,是傳播媒介⼯作中的中⼼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