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浸潤的記憶(1 / 2)

月光浸潤的記憶

——朱濤散文集《一壺月光》序

蕭紅濤

摯愛創作的朱濤,是散文園地裏一位辛勤的耕耘者。這些年來,他利用空閑,寫出了一批散文、隨筆,以及評論或報告文學之類的文章,有的見諸報刊,有的入選書籍,有的獲得獎項,而這些對他的寫作,可以說,既是很大的收獲,也是很大的促進與激勵。在眾多文朋詩友的關愛和鼓勵下,他編選出了散文集《一壺月光》,即將付梓時,請我為他的集子寫序。作為朋友與文友,我樂意地應承了下來,也願意寫出我的一些看法和想法。

我與朱濤相識,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中期。那時,我正編一份四開小報《創衛特刊》,為旬刊四個版,特地在第三版上辟有文學副刊《萬卷樓》,主發散文、隨筆、評論、詩歌和小小說等文學樣式的作品。也在那時,朱濤既是《萬卷樓》副刊的讀者又是作者。他最早的散文《果城舊事》、《老城印象》等,便是在《萬卷樓》副刊上刊出的。我覺得,他寫散文有基礎,便約他到編輯部擺談。就這樣,我們由投稿到改稿,由作者到編輯的往來中,結緣而成為朋友和文友。

朱濤喜愛讀書,喜歡坐茶館,也喜好旅遊,當然還愛獨自靜處。他的這些愛好和習慣,和我都極為投緣,故爾,有時間的話,我們就常常在一起喝茶品茗,擺龍門陣,還外出行走。這些年來,我們在萬景園的桂花樹下,在和景茶樓的北湖畔,就著香茗清茶,度過了不少的夏秋之夜;我們還一起多次夜逛果城老街,穿行於古街舊巷,尋訪果城的前塵往事;我們還一起登臨南充城郊橫跨嶽(池)蓬(安)高(坪)三縣區的森林公園——金城山,在雨中聆聽鬆濤的歌吟;還一道遠走川西平原的黃龍溪古鎮,以及川中丘陵大縣、唐代詩人陳子昂的故裏射洪縣,既探尋了古鎮文化,又拜謁了金華山陳子昂讀書台——令我們於品茗談天中,於遠足行走裏,相互捕捉到寫作的觸動與機緣,在且談且行且寫的過程間,得到不少啟迪和收獲。

心地善良、純樸誠實、樂於吃苦的朱濤,還有著追求奮進、勤懇做事的可貴精神。這些都緣於他的家庭影響和熏陶。朱濤的祖父張岷僧,是川東廣安地區的賢達聞人;其養父、養母和生父,都是川大的老牌大學生,養父母還是成都老城區裏富有學養的長者;還有其兄其姐等等,或從政或教授,都是卓有成績的社會精英……在這種家庭環境的熏陶之下,朱濤更是不敢懈怠,也不甘落伍,因而,他在做好本職工作之餘,把自己的興趣和愛好定在了散文的創作方麵,並努力地朝著這個方向不斷地邁步前進。

這本約20萬字的散文集,是朱濤散文創作的心血結晶。全書分為四輯,在寫作題材和內容上,依照內容相近或題材相近的原則,作了一個大體的分類,以便於閱讀和了解其寫作的走向。

其中,“自然的風”為第一輯。這輯中收錄了十五篇散文,大多是對大自然中的精靈和生靈,即動植物之類的寄情、懷想、觀察、感悟等的抒寫。這之中,有麻雀、兔子,有蝌蚪、石蟹,從這些動物的生存狀態,憂思著人類的行業,慮及著人類生存環境的變化;有秋蓮、雨荷,有臘梅、紫薇,有菊花、忍冬,這些或水生或陸長,或草本或木本類的植物,在不同的環境,不同的季節裏,與朱濤相遇,打動了他瞬間的心思,成為其寫作的載體,亦寄托了他的情思。

第二輯為“山水情韻”。此輯的十六篇散文作品,著重在對本土文化的開掘,對本土文學的抒寫。這些屬於遊記性的旅遊散文,抓住了川北南充重點的風景名勝,並將其作為代表性的文化名片和文化符號,以不同的視覺和切入點,“畫”出了文字的美畫新圖。無論是《詩性的嘉陵江》,或是《西山春曉》;無論是《走進藏珠山》,或是《詩意蓬安》;無論是《閬中訪古》,或是《北湖的月光》……於這之中,都能讓人在川北的山水,在南充的古鎮與公園等處,得到嘉陵江的碼頭文化、古鎮文化、風水文化以及書院文化、休閑文化等等多元文化的親撫與洗滌,令本地人能更加地熟悉南充,讓外地人能更快地認識和了解南充,起到了一種宣傳和提升南充形象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