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篇 第四章 困境中的崛起之道 (2)
德川家康是豐臣秀吉所信任的五大老之一,豐臣秀吉臨終托孤,希望家康能好好輔佐他的兒子豐臣秀賴,並且讓家康和另外一些人,寫下了宣誓向秀賴效忠的文書。然而豐臣秀吉死後不久,德川家康就舉兵向闕,逼得秀賴母子自殺。這似乎是背信棄義,有虧名節,然而,家康對秀吉晚年的托付有另外的想法。豐臣秀吉當年是心中有天下的大智者,隻是到了晚年,意誌變得薄弱起來,將天下變成了自己的感情寄托,傳給兒子。如果是在秀吉中年,他絕不會為一己之私傳將軍之位。於是,討伐家康就成了有違常理的事情。
有一句名言是“成大事者不拘小節”,意即成大事者必須抓住主要矛盾,認準大方向,著力於解決主要問題,而對於與大局無關的細枝末節問題可以忽略。在生活中,許多人足夠心細和成熟,對任何事都深思熟慮,卻事業無成。一些功成名就的人,往往隻關注自己事業領域內的事情,摸透做精,日常生活中的小事反而馬虎。
梁國有一位君王,很想把國家治理好,做一個有作為的皇帝。於是他每日勤於政事,事無巨細,事必躬親,比如他製定了嚴格的法律,規定哪些事情可以做,哪些不可以做,甚至連人們在大路上走路的姿勢都有嚴格規定。
雖然他非常認真負責地管理國家,但效果並不盡如人意,老百姓怨聲載道,社會秩序混亂不堪。梁王非常苦惱,卻又無計可施。他聽說楊朱滿腹經綸,就向楊朱請教。
楊朱對梁王說:“你看見過放羊的情景嗎?有一堆羊群,如果讓一個小孩拿著鞭子守護著,要羊向東,羊群就向東,要羊向西,羊群就向西。可是,假如讓堯帝來把每隻羊都牽上,還讓舜帝拿著長長的鞭子跟在後麵,羊反而就不好放了。而且我還聽說過這麼一句話:能吞下大船的魚不在支流中浮遊,鴻鵠隻在高天上飛,不會落在低矮的屋簷上。這是什麼原因呢?因為它們誌向高遠。黃鍾大呂這樣的樂器不和繁雜的樂音合奏,這又是什麼原因呢?因為那是高亢的樂律。所以成大事者不拘小節,今天君王你身居高位,想成就大業,可是事無巨細,什麼小事都管,結果適得其反,做出越俎代庖的事來,使本來應該管的事反而沒有管。你說這樣怎麼能把國家治理好呢?”梁王聽了翻然醒悟。
有一句俗語說得好,在其職謀其政。作為君王,治理國家應該從大處著手,如果不論事情大小都事必躬親的話,往往不會取得好的效果;隻要把自己應做的做好,就非常不容易了。所以,一個擁有大局意識的人做任何事都要從大處著眼。
每個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不管他多麼努力、多麼勤奮,都不可能把一生中的每一件事情都做好。事事都想做好,反而事事都做不好。一生中隻要做好幾件重要的事,你的人生就是成功的。縱觀古往今來的成功者,莫不如此。
韓信不拘於胯下之辱,最終成了西漢的開國功臣;大科學家愛因斯坦整日蓬頭垢麵,提出了對後世影響深遠的相對論;曾國藩以方圓謀人生,堅持著這樣的信條:定準方向,不把心思花在小事上,而是抓住主要矛盾,從大局去考慮問題。……像這樣不拘小節的人還有很多很多,他們目光高遠,從大處著眼,不拘小節,最終開創人生的大格局。
我們欲成大事,必須洞察方向、把握大局、心懷宏圖大略。正所謂會當淩絕頂,一覽眾山小。隻有心無旁騖,才能專心致誌。若拘泥於小節,沉迷於雕蟲小技,將精力和時間過度投放在非原則的瑣事之上,“眉毛胡子一把抓”,就會顧此失彼,對成大事產生阻礙作用。
學會原諒自己的過失
豐臣秀賴派遣浪人進入京都,準備在德川家康進駐二條城的時候縱火,趁亂狙擊德川家康。這些浪人在京都附近被捉拿歸案,德川家秀忠前往京都欲討說法,家康卻說他不可著急進兵,因為兵法有雲:千裏而趨利,必蹶上將軍。意思是必須體恤士卒的疾苦,威風凜凜地進兵。其實,家康是想通過兵威,促使秀賴反省,看清楚天下大勢,不要再自討苦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