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1 / 3)

多與那些理解你和寶寶的人來往:

當老年人阻止訓導寶寶時,耐心向他們解釋並堅持己見:

目前,很多家庭選擇由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幫助帶寶寶,這樣就會形成爸爸媽媽跟爺爺奶奶、外公外婆的一些衝突關係。因為兩代人具有兩個時代不同的價值觀,所以對寶寶的要求和教育觀念肯定是截然不同的,另外,作為隔代人,爺爺奶奶、外公外婆常常會溺愛寶寶。在爸爸媽媽管教寶寶時,他們就會出麵“求情”,這樣時間一長,隻要有事情寶寶就會請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來給他“撐腰”。

不要和長輩硬碰硬:

許多爸爸媽媽常會報怨自己的父母過多幹涉他們教育寶寶的態度,氣他們太溺愛孫子孫女。不要強迫父母接受自己的教育方式,改變他們的教育態度,因為他們有疼愛自己孫子孫女的權利,而且這樣做會讓父母傷心,甚至造成家庭成員之間的摩擦和嫌隙。和父母進行一次不卑不亢的談話,給他們分析過分溺愛寶寶的壞處,如果在溝通的基礎上,最終能夠達成意識上的統一,那就最好不過了。

堅持自己的教育態度:

在長輩出麵“求情”或者幹預的情況下,爸爸媽媽還是要有自己的原則和態度,堅持己見。這樣每次寶寶發脾氣或者無理取鬧的時候,他都會知道爸爸媽媽是什麼態度,找“外援”也沒有用,他就不會再為了達到某種目的而亂發脾氣了。

“夫唱婦隨”與“婦唱夫隨”:

對任性的寶寶,爸爸媽媽常持不同的態度,成年人都具有趨利避害的本能,何況是缺乏自主性和意誌力的寶寶。當爸爸媽媽對寶寶提出不同要求時,寶寶總會傾向於對自己有利的一方,或者“鑽空子”,找袒護自己的一方尋求“保護”。長此以往,不僅不利於寶寶性格的培養,還有可能使爸爸媽媽之間產生矛盾。而且,爸爸媽媽對寶寶的教育意見不統一時,會讓寶寶覺得爸爸媽媽都是不對的。這樣,爸爸媽媽在寶寶麵前的威信就逐漸被減弱了,寶寶會越來越不聽話,自己想怎樣就怎樣。

事先商量:

在教育寶寶時,爸爸媽媽有分歧是正常現象,但是,千萬不要在寶寶麵前流露出來,在時間允許的情況下,爸爸媽媽應事先商議,爭取統一的意見。如果來不及先商量,爸爸媽媽當中有一方對寶寶提出了要求,另一方就要持支持的態度,如果有不同看法也隻能在事後再進行商議。

不分年齡:

無論什麼年齡段的寶寶,爸爸媽媽的教育方法都要保持一致性,不要因為寶寶小而放寬“政策”,否則,寶寶長大了,習慣一旦養成,再想要糾正,就是一件很艱難的事情。

寶寶這些行為也是“壞脾氣”:

寶寶說謊怎麼辦:

爸爸媽媽大多都會給寶寶講“狼來了”這個故事,那個說謊的寶寶最終被說謊的行為所害,於是爸爸媽媽、老師以及所有的長輩都告誡寶寶,一定要聽爸爸媽媽的話,要說真話不能說假話,說謊是極其不對的。但是事情往往是不如人願,也許“人之初,性本惡”,也許人類基因就是這樣,當寶寶學會了說話,在開始漫漫人生之路時,也就開始了說謊的經曆。

3歲寶寶說謊的原因:

2~3歲的寶寶根本不知道什麼是說謊,沒有目的地說了不符合實際的話,隻是表達自己的想法而已,抑或隻是思維產生混亂罷了。

說謊和記憶有密切關係:

對於寶寶常常偏離現實的說法,這種非謊言的謊言最大原因是記憶力的混亂。

寶寶多大開始“說謊”:

寶寶並非在有了理解能力之後才開始說謊。“從寶寶一會說話開始,就說起謊來。寶寶在兩歲半到三歲時就會講十分完整的謊話了。”

2~3歲寶寶記憶力的特點:

2~3歲是寶寶記憶力超常發揮的時候,就像在一張白紙上畫畫一樣,寶寶看到的都會記錄下來,但也常常會發生錯位。

比如,寶寶老為玩具吵架,其實有時候可笑,早玩了5分鍾玩具的寶寶會單純地認為這就是他的玩具,記憶力告訴他,這就是我自己在玩的,後來要還給主人或有其他小朋友來玩時,他就會不樂意了。

又比如,寶寶會像模像樣地形容一件今天沒有做過的事,其實隻不過是記憶力告訴他,曾經有過這件事,但他沒有概念什麼是今天,什麼是昨天而已。

正確對待這類說謊的做法:

糾正錯誤:無論是時間上的錯誤,還是認識上的錯誤,都要用寶寶能理解的語言解釋給他聽,告訴他錯在哪兒。這種情況會經常出現,需要爸爸媽媽耐心地重複同樣的道理。

不要譴責:3歲以內的寶寶並不知道何為說謊,所以完全沒有必要大驚小怪地批評他,也許他隻是忘了,或者時間混淆了而已。爸爸媽媽一定要知道,3歲的寶寶記憶力跟成年人是不一樣的。

不要事後追究:有些爸爸媽媽在責怪寶寶把飯打翻,弄得滿地都是的同時,順帶指責寶寶在剛送來的報紙上亂寫亂畫,這時寶寶可能會矢口否認,於是爸爸媽媽以為寶寶是在說謊、抵賴。其實,寶寶很可能根本就忘了這回事,爸爸媽媽這樣責怪他,他反而會覺得很委屈,不知自己究竟做錯了什麼。

不要采用體罰:雖然對幼小寶寶而言,體罰是最有效的手段,但這種手段不能濫用,更不能以爸爸媽媽的身份強製使用。了解寶寶的生理特點,了解寶寶說話的前因後果,不要認為他說的和現實有衝突,就自以為是地界定為“說謊”,為這件事而懲罰寶寶。

寶寶打人怎麼辦:

幾乎每個媽媽都會碰上這樣的事情:寶寶過了兩歲,不知從哪天起,他隻要一生氣,就給你一下子,養成了習慣後,更是頻頻出手,不分場合,隨時隨處都有可能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襲擊別人。

打人的定義:

打人在心理學上稱之為兒童攻擊行為,多是因為欲望得不到滿足,采取有害他人、毀壞物品的行為。一般在3~6歲出現第一個高峰,10~11歲出現第二個高峰。爸爸媽媽要針對不同的原因,想出製止的破解招數。

阻止寶寶打人的8大妙法:

不再溺愛寶寶:

打人原因:自我意識開始萌發。事事都是“我”字當頭,這是寶寶愛打人最主要的原因。

妙法詳解:需求性攻擊行為主要是由於爸爸媽媽的溺愛造成的。爸爸媽媽平時對寶寶有求必應,當寶寶的願望不能滿足時,就會有攻擊性行為。這種情況下,爸爸媽媽要對寶寶的行為及時製止,並可作適當懲罰,如立即取消目前他最想得到的獎賞或者遊戲。但是要注意控製程度,尤其是有外人在場時。更要講究方式方法,不要挫傷寶寶的自尊心,從而使寶寶產生逆反心理,使攻擊性行為得以強化。

打造平和環境:

打人原因:寶寶社交能力差。有些寶寶想要一樣東西,別人卻不給,他又不懂如何“要”,於是就打人。

妙法詳解:營造平和環境聽上去很玄,其實很簡單,就是提供足夠的玩具及寬廣的活動空間,避免寶寶們因碰撞或搶奪玩具產生攻擊性事件。最重要的是別給寶寶具有攻擊性的玩具,玩具手槍、彈弓等。

嚴厲製止:

打人原因:爸爸媽媽嬌慣,開始打人的時候沒有嚴厲製止,形成了習慣。

妙法詳解:很多寶寶一而再、再而三地打人,往往是因為剛開始的幾次“嚐試”沒有受到立即有效的製止。因此爸爸媽媽麵對有暴力傾向的小霸王,最好要大喊一聲“住手,寶貝!”立即製止其打人行為。但是,不要體罰寶寶。體罰會給寶寶帶來不良的影響,使他感到委屈、無助,甚至產生抵觸情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