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十三章 汴渠治水民得益哀牢王舉族歸漢(1 / 2)

卻說周澤性格耿直,果敢直言,數有據爭。後來,北地太守廖信,因貪汙腐敗之罪下獄,沒收其財產。明帝下詔將廖信所貪贓物賞賜諸廉吏,唯有周澤及光祿勳孫堪、大司農常衝三人特蒙賞賜。是時京師和順井然,在位官吏均各自勉勵。

永平十二年,擢用周澤行司徒事。周澤性簡,忽威儀,頗失宰相之望。數月後,複為太常。其清正循行,崇敬宗廟。他常臥疾齋宮,其妻十分憐憫周澤的老病,悄悄地前去問候他的疾苦。周澤頓時勃然大怒,以其妻觸犯齋禁,遂收送詔獄謝罪。當時世人懷疑其詭激,世人為之語曰:“生世不諧,作太常妻。一年三百六十日,三百五十九日齋。”十八年,拜侍中騎都尉,後數為三老五更。河南緱氏人孫堪,字子樨,精通經學,有誌操,清白忠貞,以氣節勇悍自行。王莽未兵禍四起,宗族老弱常避禍於營壘。遇有盜賊來犯,孫堪即衝鋒在前,力抵頑匪,身體多處受傷,也無所畏懼,終能克敵製勝。宗族父老信賴,郡中吏民十分佩服其忠勇。

建武中,孫堪在郡縣任職,公正廉潔。其俸祿不及妻子,多用以招待賓客。及為長吏,頗有政績,為黎民百姓所敬仰。孫堪喜分明去就,初嚐縣令時,進府拜見,步伐遲緩。遭門亭長譴責,孫堪便交還印綬,辭官而去。後複進仕途,為左馮翊,坐遇下促急,司隸校尉舉奏免官。數月後,征為侍禦史,再遷尚書令。永平十一年,拜光祿勳。孫堪為官清廉,果於從政。數上書直言,明帝多為采納。永平十八年,以病乞身,為侍中騎都尉,卒於官。孫堪從政類同於周澤,故京師吏民號曰:“京都二樨”。且說明帝在位十餘年,國家方盛,百姓殷富,隻有汴渠曆年失修,時常發生水患。最初,在西漢平帝時,黃河、汴水曾經決口,久未修複。到了東漢建武十年時,光武帝劉秀也打算動工治理,浚儀縣令樂俊上書說:“百姓新近經曆了戰爭,不宜征發徭役。”

於是,將此事作罷。其後汴渠東侵泛濫,受災區域日益擴展。兗州、豫州的百姓哀怨歎息,認為朝廷總在辦其他工程,而不優先解救人民的急難。明帝有意要治理汴渠水患,恰好有人向朝廷舉薦樂浪人王景,說他有治水的才能。明帝乃召見王景,問以治水方略。王景陳其利害,應對敏給,明帝允之。便下詔征發夫役數十萬人,派王景和將作謁者王吳修築汴渠堤岸。從滎陽向東,直到千承的入海口,共計一千餘裏。王景乃根據地勢,鑿山破壁,直截溝澗,防遏要衝,疏決壅積,每隔十裏修建水閘一個,使水閘之間的水流相互調節,不再有決堤和漏水的憂患。

王景雖然節省工程費用,但仍然消耗了數億的錢財。永平十三年,汴渠治水工程竣工後,明帝出行,臨幸滎陽,視察汴渠水利工程,十分滿意,便下詔曰:“自汴渠決敗,六十餘年。汴流東侵,日月益甚,漭洋廣溢,蕩蕩極望,不知綱紀。兗、豫百姓,多被水患。今既築堤理渠,絕水立門,汴、河分流,複其舊跡。陶丘之北,漸就讓墳,故薦嘉玉絜性,以理河神。東過洛汭,歎禹之積,今五土之宜,反其正色。賓渠下田,賦與貧民,百姓得固其利,庶繼世宗,瓠子王作。”明帝巡視汴渠之後,渡過黃河,登上太行山,臨幸上黨郡,轉道回京。是時,天下太平,糧食連年豐收,百姓殷實富裕,出現了“穀價每斛三十錢,牛羊遍野”的繁榮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