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上午好!
鬥轉星移,七秩華章掀頁而過。值此西南聯合大學在昆建校暨雲南師範大學建校70周年之際,重讀西南聯大垂世之精神,審慎現代大學辦學之關楔,揚西南聯大之風骨,挺現代大學之脊梁,於當世之學人,乃紀念先賢傳承文明開拓新貌之最好印證。“萬裏長征,辭卻了五朝宮闕……千秋恥,終當雪,中興業,須人傑。便一成三戶,壯懷難折。多難殷憂新國運,動心忍性希前哲。待驅除仇寇,複神京,還燕碣!”70年彈指而過,但這首西南聯大校歌雄渾慷慨的激越之聲依然在聯大人及其傳承者們心中縈繞。誓雪國恥、抗戰必勝的堅定信念,心係國運、堅韌不屈的愛國情懷,凝聚了聯大師生在國家危亡之際的所有情感和意誌,也激勵著今天的中華兒女將愛國的思想與激情代代相傳。
曆史已翻開新的一頁,而聯大的精魂永存!我們今天看到的已不再是抗戰硝煙彌漫的戰場與捍衛民族獨立的奮爭,而是和平年代不斷改革創新的快速發展以及萬象更新欣欣向榮的蓬勃氣象。在中華民族踏上科學發展的新征程之時,在當代高等教育麵臨新機遇與新挑戰之時,在時代發展對現代大學寄予了更高的現代期望之時,蘊蓄並彰顯於西南聯大之內,造就了輝煌辦學成就的聯大精神,對我國高等教育的改革和發展,對真正意義上現代大學的建設,富有重要的啟示和借鑒意義。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南遷昆明成立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建校於抗戰之時,校外風雨如晦,戰亂頻仍;校內經費奇缺,條件惡劣。然而聯大師生弦歌不斷,筆耕不輟,治學不止。在極其艱苦的辦學環境下,聯大“內樹學術自由之規模,外來民主堡壘之稱號”,彙聚了中國最強大的高校師資陣容,一時蔚為民主堡壘、學術重鎮、人才搖籃。吳有訓、陳省身、朱自清、馮友蘭等一大批學貫中西的名師和無數從這裏走出的學子,成為中國乃至世界的棟梁之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鄧稼先、朱光亞、王希季等8人,國家科學技術最高獎獲得者黃昆、劉東生、葉篤正、吳征鎰等4人,中國“兩院院士”175人……可以說,西南聯大所培養的人才粲若星河!當物質條件極其貧乏之時,正是精神的光輝滋養著奮鬥不息的心誌,激勵著聯大的仁人誌士們在最艱苦的條件下,培養出了最優秀的人才,創造出了一個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一個民族可以暫時流離失所,但決不能丟失賴以凝聚的民族文化精神。西南聯大人懷著“續中國學術之餘脈”的時代責任感,使中華民族得以在民族意誌與精神的存亡關頭保存了民族精神文化的精髓。羅崇敏演講集熔西南聯大之精神鑄現代大學之脊梁
大學之為大學,首先在於它是一種精神的存在,是追求文明進步的精神殿堂。正因為大學有不朽的精神存在,才得以綿延不絕,曆久彌新。作為一所戰時大學,西南聯大給後人留下了一筆豐碩而寶貴的精神文化財富:剛毅堅卓、厚德至愛的高尚品格。貧賤不能移,富貴不能淫,威武不能屈,在聯大人身上得到了最好的體現。在衣食緊缺、甚至隨時都會有生命危險的動亂年代裏,聯大人在學習、工作、生活各方麵都踐行著堅忍不拔、卓然不群、剛強果敢的精神,追求真理,傳承文化,表現出對中華民族前途與命運所懷有的巨大責任感,彰顯出對國家和民族大愛與至愛的耿耿情懷和拳拳之心。當今時代,在我們的祖國正排除萬難昂首崛起的曆程中,在實現中華民族偉大複興的征程中,在努力建設世界一流大學的進程中,愛國明誌、剛毅堅卓、厚德載物、奮發有為的傳統,是我們最為需要的精神指引。
至誠至真、兼容並蓄的學術品質。聯大三校一體,大師雲集,名家薈萃,師承有別,學派各異。在誠敬禮讓、民主寬容之精神下,聯大人遵循學術自由原則,剔除門戶之爭,排除派別之擾,至誠合作,包容眾家,自覺把學校的命運和國家民族的命運緊緊相連,形成了“同不妨異,異不害同,五色交輝,相得益彰”的獨特學術風骨,維護著優良的學術研究作風,使學術成就推陳出新,日益進步。現代大學的發展,必將體現“百川彙海,有容乃大”的趨勢和精神,也更需要具備“壁立千仞,無欲則剛”的胸懷和氣度。西南聯大的融會百家,包容大氣,是給我們最好的啟迪和引領。
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進取意識。艱苦歲月中,聯大人始終以追求卓越為奮進的航標。教育目標上奉行“通才教育”,培養素質全麵的優秀人才;培養取向上不僅注重生源質量,更對在校學生嚴格要求;辦學管理上充分發揮民主精神,堅持“教授治校”。正是鍥而不舍、精益求精的進取意識,使聯大學子成就大器的基礎得以錘煉與夯實,大批一流人才湧出,展現出中國大學與世界一流大學交相輝映的動人風采。重現中國現代大學在世界大學之林的光彩,必定要具備勇於進取、自我超越的精神,必定要踐行敢為人先、追求卓越的氣魄與信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