既然大家都想讓獨立旅的兩位主官發表意見那就說唄,李勇也不是頭一次在這種場合裏出風頭了:
“我們旅的意見是,利用紅柳峽這一特殊的地理條件,製定一個守株待兔的行動計劃,在外麵給遊蕩的土匪施加強大的壓力,讓他們不得不回去休整,而我們守備在那裏的部隊就等在紅柳峽,打他個措手不及。”
李勇這一行動計劃是根據敵我雙方的當時的特點來製定的,土匪的優點是跑的快,剿匪部隊的優勢在於發現了土匪的老巢,情報係統發達,根據兩方麵的特點,變敵人的優勢為我們的優勢,變被動為主動,既然跑不過土匪咱們就不跑,讓他們自動上鉤。
羅元發軍長和陳海涵參謀長頻頻點頭,陳海涵參謀長還小聲對羅軍長說:“知道司令員為什麼喜歡他了吧,人家就是有能耐,要不啥時候咱們六軍也培養一個小年輕的出來?和他們二軍別別苗頭??也別啥好事情都讓他們占了。”
羅元發軍長知道陳參謀長是故意和他開玩笑,他也懶得回答,就當沒聽見一樣做了總結發言,意思是,以獨立旅的意見為核心,製定一個完整的作戰計劃,把細節補充好。
李勇和王成德隻是在會議上提出了一個具體的行動方向,需要落實的還有很多細節,差一點也不行,這一點羅元發軍長考慮的很周到,比如說,李勇提出來要給土匪施加壓力,可是怎麼給土匪施加壓力?不是用嘴一說就能行的,要動用大量的人力和物力,部隊要做出具體的動作。要讓土匪能感受的到才能成。
會議開了小半天,最後的方案出來了:
第一,大部隊馬上開始對土匪的清剿活動,即使抓不住也要嚇唬住,務必要使土匪感覺到巨大的壓力。
第二,派出一支精幹的部隊,穿越大沙漠,先期到達紅柳峽穀,控製住烏斯滿匪幫的大本營,嚴密封鎖消息。等到烏斯滿和他的手下回歸的時候再突然出手。
陳海涵參謀長指著牆上的掛圖和大家交代重點,關鍵問題有兩個:
一是,正麵的追剿部隊必須狠狠的打,要動真格的,要真打真追。告訴戰士們不要怕辛苦,不要怕疲勞。那怕多抓住一個土匪都是勝利。不把土匪打疼,他們是不會回去修整的。
二是,打穿插的部隊必須是一支戰鬥力很頑強的部隊,他們不但要穿越有死亡之海稱呼的大沙漠,還要麵對土匪的瘋狂攻擊,新疆的土匪報複心理極強。知道老巢被毀肯定是要拚命的,所以,挑選什麼樣的部隊來打穿插就成了關鍵中的關鍵。
陳海涵參謀長是第六軍主管作戰的參謀長,在整個野戰軍裏也是很名氣的指揮員。思維敏捷,戰鬥經驗豐富,眼光毒辣,一下子就把計劃的重點指了出來。
剿匪部隊要一分為二,誰來打穿插?哪支部隊去完成這樣的任務?羅軍長和陳參謀長把眼睛看向了在坐的幾十號師團長。
嘩,幾乎是每一個指揮員都把手舉了起來,幾十條臂膀搖晃著,都想爭取到這個任務,都想當穿插部隊。
在戰爭年代,在咱解放軍的部隊裏,有任務不搶是傻瓜,越艱巨越好,越危險的任務越喜歡,戰後的功勞才能大,當時就是這麼個氛圍,這是人民軍隊裏一個很普遍的現象。
李勇和王成德倆人和大家一樣把手舉的高高的,要求由獨立旅去完成這一次任務,可是他娘的手舉的再高也是和好幾十人在一起舉,拍板的兩位首長能不能看得到啊,怎麼覺得有點夠戧。
派出來剿匪的部隊都是從第一野戰軍裏抽調出來的精銳師團,每一個師團都有自己的光榮,打仗的時候極為自信,別看這些指揮員平時很謙讓,一但涉及到部隊的榮譽都是一點不留情麵的,該爭必須要爭。
羅元發軍長和陳海涵參謀長互相對視了一下目光,雖然早就有了腹案可是也不能一意孤行,挑選什麼部隊去完成任務必須讓大家心服口服才行的,上級更應該講道理。
還是由陳參謀長開口,作戰會議中參謀長的分量很重:
“任務隻有一個,派誰去都可以,我相信你們都能完成任務,但誰去最合適我想聽聽你們大家的意見,說說自己部隊的優勢和計劃,擇優選擇。”
是啊,陳參謀長的意見很明顯,想去?可以,把方案拿出來,誰家的計劃最優秀誰去執行。
幾十個師團指揮員挨著個發言,說自己的部隊是如何如何的優秀,戰士是多麼多麼的勇敢,理由是怎麼怎麼的充足,說的天花亂墜,好象他們不去這任務就沒法完成了一樣,這時候可沒人跟你謙讓什麼,老大哥部隊的樣子一點都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