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刻舟求劍(1 / 2)

李玄從小長在京城,天子腳下。在伯父與父親忙東忙西的時候,他就在伯父府裏延聘的西席先生那裏讀書。教他們讀書的是個26歲中舉,五十來歲卻一直在進士大門外徘徊的鴻儒。雖然時運不佳,但學問那是一等一的沒話說,連李老中堂都沒口子稱讚。

在華夏,好像有元以來,首都人民的習氣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變得自輕又自傲。自輕的是,自己平民百姓一個,而王公貴族六部九卿的轎子如流水一般在眼前吆喝而過,身份上的差距讓自己感到自輕。而自傲的是,自己又好歹是見過世麵的人,比小縣城七品芝麻官都難得一見的鄉民不是顯得見多識廣嗎?

李玄卻不同,他小時就跟著父親跑了很多地方,萬裏路早就在未滿10歲的時候行完了。特別是懂事以後,在江南,兩廣,太祖龍興之地……見識了洋人的蠻橫無禮,而大員們的唯唯諾諾。甚至一直被自己視為榜樣的李鴻章伯父,居然對一個借名到中國傳教的俄羅斯傳教士沒有半點辦法,最後隻能強壓地方官員不得上報了事。

種種的一切,讓他很早就明白,雖然自己是天子腳下,又有朝堂第一人做自己的伯父,但也實在沒什麼好值得自傲的――――區區一個洋人居然就能令自己伯父進退失據。

年輕人總是熱血沸騰,不甘堂堂五千年之華夏受此欺淩。有次,他在下課後問自己先生:“先生,為什麼我堂堂華夏,禮儀之邦,要受如此欺淩?”問完,自己也有些揣揣不安。因為學生在受教之時,連本書的問題也不得提出,何況這些書外之問。

不料先生卻長歎一口氣道:“今朝廷官員罔顧公義,德政不修,使我華夏千年所傳承禮崩樂壞,萬國不複來朝。惟今之計,隻有勤修德政,禮化萬民,使四夷賓服!”

李玄當時也聽的是熱血沸騰,猛的用功把孔聖人的《禮》拿出來讀了一百遍啊一百遍。他父親見他最近課外沒讀四書了,就奇怪的問是怎麼回事。李玄記性頗好,就把夫子那天傳教的話原原本本的說了出來,滿心期待父親對自己的表揚。

但父親聽了後卻哈哈大笑,對李玄說:“玄兒,你也讀了點曆史掌故的,你說我華夏有史以來,被外族欺淩,什麼時候真的用禮儀感化了對方的?”說完,再也不理目瞪口呆的李玄,向後院走去。

李玄剛聽父親這話,就好像黑漆漆的屋子裏被開了天窗,一下把原本雲山霧罩的腦海點亮了。商湯見夏桀暴行連連,起兵解萬民倒懸―――沒禮,是兵。周文王周武王見商紂王荒淫無道,起兵討伐―――沒禮,還是兵!秦大將蒙恬戰匈奴,漢武北擊匈奴,唐太宗對突厥……都是兵,哪來的禮?就我太祖太宗成祖文韜武略,解救大明億兆百姓,也是出兵關內,與闖賊一決死戰才得來的……

那,難道孔聖人,程朱夫子說的是假話?夜裏躺在床上思考的李玄無意中想到這個問題,頓時冷汗透背,一躍而起,口中喃喃道:“不可能,不可能,我華夏用儒道治國已經兩千餘年,怎麼可能是聖人的話錯了!魔障啊魔障,一定是我自己想歪了,明天起手抄《論語》和《孟子》各五百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