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長白山民諺(1 / 2)

讀過這些長白山民諺,你就會對長白山這片神奇的土地有一個概括性的了解。這裏它將向您展示在這裏看來平常,在您看來卻是反常的種種事物,希望經過您分析我講述其中道理後能夠認同,因為它確實存在,並在這裏發生著。

蛤蟆不開江它就往外爬

一般人都認為開江之後蛤蟆才往外蹦。其實不然,隻要江水發渾,江邊的冰有縫了,蛤蟆就往外爬。中午沒有風,陽口好的時候,蛤蟆就順著冰縫往外爬。爬出的都是母抱子,爬出來的蛤蟆躲在岸邊的樹葉子裏,哪也不去,因為這時候天還比較冷,不到產卵的時候。蛤蟆為啥江沒開就要早早地上岸呢?因為這時上岸比較容易,如果開江了,水大而且到處都是冰排,上岸比較困難,而且易受傷。

雨中生火取暖

夏季長白山區雨水大,有時趕上連雨天,可能一下就是十天半個月,常在山上幹山利落的人如果沒有火取暖的話,就有可能凍死。可是長時間的下雨,上哪去弄幹柴引火呢?這就有個絕竅。長白山區生長著一個樹種,叫青秸子。這種樹沒有油脂,但極易燃燒。這種樹的杆非常光滑,上麵仿佛有一層薄薄的白膜,顏色呈綠紫色。不管多大的雨水,多冷的天,隻要找到這種樹,就有活下來的希望。首先把它劈碎,用一點引火物就能把它引燃,等它燃起熊熊大火時,再往火裏扔鮮柴,俗話說“火大無濕柴”,這樣在雨中也能攏起火堆來。這對長白山區野外生存者來說,是一個必須知道的常識。

房子多大也不設間壁牆

過去生活在長白山區的人都知道,在山裏無論多大的房子,裏麵都沒有間壁牆,就是一個空筒子。這是為什麼呢?原因就一個,為了冬天便於取暖。冬季的長白山晚上最冷的時候可達零下四五十度,如果不燒火的話都能凍死人,房子裏不夾間壁牆就是為了取暖均勻。把燒好的碳火裝到鐵盆裏,端到屋裏,屋裏的溫度一會就上來了,熱的時候,小孩都不用穿棉衣。屋外寒風凜冽,屋內一家人圍坐在火盆前,烤火講故事,其樂融融。

立春窖裏把菜凍

長白山的冬季相當漫長,冬天最冷的時間可持續四個月以上。由於冬季太長,一般的人家都要挖個地窖,用來儲存各種蔬菜和水果。一些心細的人就會發現,冬天再冷隻要把窖口蓋好裏麵的菜就不會凍,一直是新鮮的。可是等到立春之後,有些窖子由於挖的稍淺一點,就會發現裏麵的菜凍了。本來立春後天氣一天天轉暖,應該適當開窖口換氣防止爛菜才對,為什麼反倒要更加仔細地蓋嚴窖口防凍呢?這是因為立春後天氣逐漸變暖,象三九天那樣的低溫基本上不會有了,凍土層就那麼厚不再往下凍,隨著氣溫的緩慢上升,凍實的土層開始從下往上緩,這時就要好好經管窖子,否則一冬天不管多冷都沒把菜凍了,往往因為天氣暖了,反倒凍了菜。這就是長白山的特點,立春後寒氣上返。民諺有打了春別歡喜,還有60天冷天氣之說。

雨水驚蟄雪不凍

這也是生活在長白山地區的人們都知道的一個現象。在立春之前下的雪,不管凍啥,埋啥,都能擱住。要想取雪裏凍的東西,必須用鎬等利器才能刨出。如果過了季節,到了雨水驚蟄的時候,不管天多冷,雪多大,雪裏的東西是凍不住的。如果在雪裏埋食品或獵物的話,往往就會被其它動物偷食。這時的雪又鬆又軟,不用費勁就能扒開。

打春不壞道

長白山民諺:打春不壞道。打春後天氣轉暖,積雪開化,這時的爬犁道仍然能走,上山打柴,往地裏送糞不耽誤。

清明不斷雪,穀雨不斷霜。

長白山地區氣候變化無常,即使過了清明也有漫天飛雪的時候,同樣過了穀雨霜也不絕跡。穀雨不套犁,陰坡不能把地種。如果強種的話,秋天也得扔,因為陰坡還沒化透,下了種子也得粉籽。

春不怕雪,秋不怕泥。

是說春天雪再大也沒事,地該種就種,因為天氣一天熱似一天,很快就化了。秋天的地裏再泥濘也不要緊,即使把地踩得象石頭一樣硬,經過一冬天,開春後也照樣鬆軟不耽誤種地。

立夏草不動。

是說雖然立夏了,應該算是夏天了,但長白山區季節來的晚,大田裏仍然是幹幹淨淨不長雜草。

小滿挖貝母,過了小滿不打母。

小滿一過,貝母成熟了,就可以上山采挖野生貝母了,這時的貝母好認,好挖,質量也不錯。一些長年在長白山狩獵的炮手,有一個不成文的約定,那就是過了小滿不管天上的飛鳥,地上的走獸還是水裏的遊魚,一律不打雌的。這時動物正處在繁殖季節,傷一個就是一窩,當時的人也講究可持續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