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在統一六國前,就已經開始製作六國的地形沙盤模型,並和將軍們根據模型商討戰略計劃。

正史中,沙盤最早記載於《後漢書》:公元32年,光武帝劉秀消滅隗器時,大將馬援用米堆成山穀地勢,並據此分析戰局,指明進軍的道路。

經馬授的一番沙盤演示,劉秀一下子就看清了當前的形勢,高興地說道:“敵人的部署都在我們的眼中啊!”

隨後,劉秀指揮軍隊按照沙盤上的部署,消滅了隗囂。

趙雨和沮授在看到沙盤的雛形時,也是大為高興,沙盤比地圖要直接,要明了,但製作過程很不易。

趙雨和夏侯輕衣抽空也加入了進來,這是一項細活。

項林就是想用沙盤推演來年官軍與黃巾軍的戰鬥環境,從而找到合適的地點、合適的時機,自己好排兵布陣。

他的目的就是既要避免與官軍大麵積衝突,又能收攏黃巾勢力、解救並收攏百姓,獲取最大的利益。

東線大勝,西線僵持了六天後,丁原也退兵了。

項林梳理了一下漢末三國的軍隊,這才發現這個時期的軍隊還是以步兵為主,隻是細分了槍兵、戟兵、刀兵、弓兵等兵種。

占據大多數的,是槍兵和戟兵。

這是因為此時的戰場環境,長柄類武器更容易批量生產製造。而且作為突刺類武器,訓練成本很低,隻要排好陣型齊頭並進衝鋒,就可以造成極大的殺傷力。

此時雖然普及了環首刀,且鍛造工藝還可以製作鋼刀。但刀的鍛造和使用,需要大量的鐵和煤炭,耗費的人工很高,而且訓練時間更長,不易大規模裝備。

而且大部分的戰鬥,基本狀態是一方進攻一方防守,所以長武器更容易操控和使用。

弓兵的遠程攻擊可以在殺傷對手的同時,較好的保存實力,蜀漢和孫吳對弓兵尤為重視。

蜀漢本身兵源較少,需要在戰鬥中減少傷亡,而孫吳在南方多水戰,需要弓兵在船上向對手發起攻擊。

騎兵在這個時期占比並不高,一是馬匹不容易獲取,二是騎兵在開闊地才能發揮作用。

而三國時期的戰爭大多是在山地、河網交錯地區,騎兵的優勢發揮甚微。

隻有曹魏因有遼東和西涼,加上和匈奴作戰,可以獲取戰馬,騎兵肯定是要裝備的,但主流兵種還是步兵。

此時的騎兵還沒有馬鐙,訓練成本高,不適合大量裝備。騎兵除了人之外,馬對飼料比較挑剔,養馬的成本也很高。

綜合各方因素後,項林讓趙雲組建一支六百人的輕騎兵,起名天馬營;

讓黃忠組建弓兵,起名飛羽營,暫時不受人數限製,隻要有射擊才能就培養。

讓徐晃組建輕裝刀盾兵,起名虎軍,數量不易過大。

讓張郃組建長矛兵,起名豹軍,隻要有兵,人數不限。

飛羽營、虎軍、豹軍是常規軍力,根據需要或獨立,或組合。

陷陣營和天馬營,是項林前期爭霸戰的兩大致勝兵種。

陷陣營燒錢,天馬營也一樣。

他養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