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不是燧石嗎?風後一拍腦袋,自己怎麼就把這個給忘了。自小在山裏長大的風後當然認識這種分布極廣、在後世被稱為“火石”的石頭,據說火祖燧人氏取火就是用的這種石頭互相敲擊才發明了人工取火的法子。丫的,風羽他們居然無意中搶了燧人氏的生意。
關於火祖燧人氏取火的說法,也有兩種。人們認為《韓非子·五蠹》的曆史記載較為權威:“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惡臭而傷害腹胃,民多疾病。有聖人作,鑽燧取火,以化腥臊,而民悅之,使王天下,號之曰燧人氏。”燧人鑽燧取火,無有疑問。然而,關於燧,有人說是燧石,有人說是燧木。正因有人說是燧木,才有了燧人氏鑽木取火之說。說遠古時代以燧木取火的氏族,又稱“燧明國”。《太平禦覽》卷八六九引《王子年拾遺記》:“有燧明國,不識四時晝夜。國有火樹,名燧木,屈盤萬頃,雲霧出於中間。折枝相鑽,則火出矣。後世聖人為變腥臊之味,遊日月之外,以食救萬物;乃至南垂。目此樹表,有鳥若鴞,以口啄樹,粲然火出。聖人感焉,因取小枝以鑽火,號燧人氏。”這個傳說中的燧明國在哪裏呢,有人考證說,其據地為邰,所依之山為崦嵫。那麼邰是在陝西武功縣,崦嵫是在甘肅省,離我們商丘甚遠。所以我沒有采取鑽木取火之說,而采取鑽燧取火之說,正如1992年《人民日報》上寫的那段話:“傳說遠古的商丘一帶布滿山林,有不少燧石裸露在外。部落成員用石塊追打野獸時,石塊和燧石相撞發出火光,燃著了枯木。他們從中得到啟發,發明鑽燧取火。由於鑽燧取火不易燃著枯木,後來閼伯便把火種取到一塊高地保留,供人們隨時點火來用,造福於人類。”擊燧石取火的方法從遠古到解放初期,商丘一帶的農村一直沿用著,隻不過先前的以石擊燧石,到後來改成了以鐵擊燧石,名曰:“火鐮子”。
發達了啊~
有了這種可以控製用火的時間、大小、範圍的取火方式,風族人就能隨時隨地地用火了,這對以後風族人走出大山,麵向更廣闊的天空有著不可估量的作用。風後相信,在不久的未來,自己就可以帶領族人衝出這片桎梏自己的這片狹小的天地了。
於是風後開始找人漫山遍野地尋找這些燧石。隻用了小半天功夫,風族人就給找了一大堆。風後叫人拿來一堆幹草,可能是幹草已被那場意外的大火給燒沒了,風族人給風後拿來的幹草還有點潤手。風後用手一試這些幹草,估計現在就是有火也要等一小會兒才能燃燒得起來,現在隻會引起一陣嗆人的濃煙,更何況等會兒自己敲擊燧石產生的這麼點火星了。
這可怎麼辦啊?關鍵時刻掉鏈子,急於想試一試用燧石生火是否現實的風後此刻也沒了辦法,隻好在山洞裏找一處既通風又不容易發潮的地方晾曬一番,好將這些草再弄得幹一些。誰知一等就是一整天的功夫。
第二天,風後起了個大早。才一起來,就急匆匆地找到這些幹草,看看弄幹了沒有。經過一整夜的晾曬,這些草晾幹了很多,已經可以用來引火了。於是風後將幹草堆在一起,再找到兩小塊燧石,準備開始人工取火了。
隻見風後用力地將兩塊石頭互相敲擊在一起,巨大的撞擊力讓兩塊燧石頓時落下了一片火星。這些火星子落在幹草堆上,不大會兒功夫便將幹草給引燃了。
看到這種引火方式如此簡單,風後也是感歎不已,想當初自己可是冒著生命危險去取的火種,現在想起來,那時的自己可真是傻得可以。
不過現在有了這麼簡單實用的引火方式,風族人的生存空間必定將大大地擴張,而風後自己也可以帶領族人們盡快地向更遙遠、氣候更適宜的地方進發。
不久以後,風後便教會了風昊他們如何正確地用燧石取火,接著又改進了石器的加工方法,將敲砸打擊的方式改為壓削法,使得這樣加工出來的石器更加規整、美觀、實用,同時也避免了像風羽他們以前那種加工石器時,不注意就會造成火災的可能性。
就這樣,經過風後不斷地改進加工技術和製作方法,風族人的發展速度也不斷地加快,使得風族人不自覺地走上了向外遷徙擴張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