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中東路事件-第一節 中東路事件(1 / 3)

第四章 中東路事件-第一節 中東路事件

1928年6月3日,張作霖被日本炸死在皇姑屯,張學L緊急就任東三省保安總司令,開始統治東北。張作霖被炸死後一星期,張學L以前所未有的“東北易幟”的果斷行動,宣布服從南京國民政府,7月1日,張學L向國民政府發出《絕不妨礙統一電》,從而促使中國從形式上的統一!之後國民政府任命張學L為東北邊防司令長官,陸海空軍副司令。同時,張學L在愛國主義和意識形態的作用下,憤怒聲討紅白兩大帝國主義(俄、日)對中國東北進行瘋狂滲透,導致北患無休無止。1929年7月,張學L的東北政府決心奪回失去的主權,並切斷蘇聯對中國共產黨的支持,開始驅逐中東鐵路蘇聯職員,查封哈爾濱蘇聯商業機構,開始著手收回中東鐵路。同年7月18日,斯大林掌握實權後的蘇聯政府宣布對華斷交,並命令蘇軍在中蘇邊境黑龍江吉林段準備武裝介入,以中東鐵路為爆發點的中東事件正式拉開序幕。

1929年7月,中蘇之間由於中東鐵路的路權歸屬問題,爆發了"中東路事件",引起武裝衝突。戰鬥主要在中國的滿洲裏和紮賚諾爾地區展開。從7月末開始直到11月,大小戰鬥進行了數十次。起因是中國東北當局將中東鐵路電報電話收回,將蘇聯職員遣送回國。蘇軍與東北軍發生武裝衝突後,國民政府對蘇宣戰。11月,蘇軍先後攻占紮賚諾爾、滿洲裏、海拉爾。中國軍人死傷及被俘人員9000餘名(傷亡2000名,被俘7000餘名)。據蘇方統計,蘇軍被擊斃143人,失蹤4人,受傷665人。蘇軍勝,12月20日,張學L派代表與蘇簽訂《伯力協定》。12月26日,“中東路事件”以中方接受蘇方提出的恢複中東鐵路中蘇共管的原狀、雙方釋放被俘人員而宣告結束。值得一提的是,中東路事件期間,蘇占據我國領土黑瞎子島,這是日後中俄在領土爭端中最難解決的問題之一。這是中東路事件的整個過程。

在這個時期,南京國民政府已經由蔣介S開始把持控製,這位蔣委員長已經開始公然違背孫中山先生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政策,對國內共產黨、無產階級痛下殺手,同時改變以往對蘇聯的親密關係,轉而從意識形態上開始封殺共產主義,與蘇俄進行對抗,因此,造成了國民政府和蘇聯政府的關係急劇惡化。尤其是,1927春,蔣介S在上海發動了反共反蘇的“四·一二”政變,正式宣布蔣介S、南京國民政府與共產黨分道揚鑣,同時加緊扼殺共產主義在中國的發展。而之後,張作霖在北京搜查了蘇聯駐華大使館,中蘇關係惡化,中東路“共管”中的矛盾也加劇了。

張學L對蘇聯的仇恨和厭惡,因該說是很多因素交織在一起的結果,既有意識形態上的,也有愛國主義因素在裏麵,甚至還有對沙俄侵略中國的仇恨的繼承與沉澱,更有相互利益碰撞的火花。在中東路事件爆發的前夕,張學L已經采取了諸多針對蘇聯的強硬措施,根據中蘇《解決懸案大綱》第九條第一款規定,“中東鐵路純係商業性質”,但,此項條約本來就是不平等條約,東北地區也不是完全意義上的主權國家的領土,蘇聯、日本都在此有相當勢力的存在,他們不斷的幹涉中國內政、尤其是對東北地區事務幹涉的行為相當普遍,因此,作為蘇聯在東北地區勢力存在的代表——中東鐵路局,在很多時候都會充當侵犯中國主權的急先鋒,此類事件發生的太多了。這是第一,其二是《解決懸案大綱》第6條還規定,“彼此不為與對方國公共秩序、社會組織相反對之宣傳”,蘇聯承諾在東北地區“不宣傳赤化”,但,作為意識形態的鬥爭,共產主義運動的興起,和蘇聯自身利益的需要,蘇聯與其掌控的第三國際,在向全世界不斷的支持各國共產主義運動,支持共產主義在這些國家的建立、發展,甚至由此來引發革命,對中國這個鄰國,蘇聯當然不會放棄輸出革命的要求,蘇聯需要中國變成紅色的國家,來作為蘇聯與帝國主義國家的緩衝帶,尤其是在蘇聯與日本之間創造出隔離帶,因此,明地裏不能支持中國的共產主義運動,暗地裏搞點小動作還是可以的。蘇聯此舉,自然會成為蔣介S、張作霖的眼中釘和肉中刺,因為這已經觸碰了他們的底線,威脅到了他們的統治基礎,因此,1928年4月,張作霖就以蘇聯違反協定宣傳赤化為由,在北京搜查了蘇聯駐華大使館,捕殺了李大釗等人。一年後的張學L也想抓住蘇聯違反協定、宣傳赤化等等把柄,設法收回中東路。但是,張學L為避免事態擴大,依然在努力保持較為謹慎和克製的態度,張學L寄希望於在這個問題上能獲得中央政府,也就是蔣介S的大力支持,從而避免由東北軍單方麵應對蘇聯的威脅。

而蔣介S也有自己的小算盤,為了獲得西方帝國主義的支持,穩固自己的統治,因此,就必須做出一個姿態,那就是證明自己在反共反蘇立場上的堅決,因此,蔣介S就積極敦促張學L與蘇聯開戰。7月5日,蔣介S致電張學L,表示“應堅決收回中東路主權,不得已時可絕交”,並要求張學L做到“東北邊境戒嚴”。張學L為此親赴北平與蔣介S、王正廷麵商,希望能獲得蔣介S對自己的正式支持,希望南京國民政府能作為自己的後盾,張學L的心理也是很複雜,一方麵他希望能作為民族的英雄來收回蘇聯在東北的權益,另一方麵,他又忌憚於蘇聯的實力,怕僅憑自己的實力無法對抗蘇聯,所以,雖有心開戰,卻無完勝之把握,因此,張學L迫切需要獲得南京國民政府的支持。此種心態由張學L途徑天津時,於7月6日晚對記者說:“東北乃全國人之東北”之言語可以看出,如果蘇軍全力進攻東北,不能隻靠東北軍來保衛東北,南京國民政府必須大力支持東北軍。7日下午,張學L到達北平,當晚即與蔣介S麵談,蔣介S這個滑頭要求張學L“先取中東路,然後談判一切問題”。第二天再次詳商,雙方確定,“收回”中東路,同時驅逐蘇聯的“共產主義者”的方針。蔣介S又忽悠張學L,保證到“中央可出兵10萬,撥軍費數百萬元”,以此作為張學L出兵開戰的籌碼。在蔣介S和南京國民政府的忽悠下,張學L改變了原定的談判不成再“出以嚴厲手段”的方略,決心先派武裝“緊急處理”中東路,此時,張學L總算是有了足夠的膽氣與蘇聯交惡。蔣介S這個老滑頭在隨後的電文中,依然 “堅信”蘇聯隻是“恫嚇”,“必無作戰決心”,“暴俄屈服隻在目前”的說法,鼓動張學L積極備戰,同時還開出巨大的空頭支票,說是要“派大軍赴津東”,甚至還可以由張學L全盤指揮。張學L在蔣介S的鼓動和忽悠之下,徹底找不到北了,信心極度膨脹,積極準備與蘇聯開戰。一個多月後,當蘇軍大舉進攻東北之時,蔣介S仿佛一夜之間患上了失憶症,任憑張學L怎麼求助,蔣介S根本“不記得”他之前的諾言,眼看著張學L被蘇聯打了個稀裏嘩啦,顏麵丟盡。事後,張學L才幡然悔悟,自己被蔣介S當成槍使了,蔣介S的惡毒用心在於,如果,張學L在戰爭中獲勝,蔣介S就會出動軍隊在戰爭後期,前去呐喊助威,分享勝利果實,從而顯示自己英明的領導,樹立自己民族英雄的形象,畢竟,張學L是在蔣某人領導下的地方長官,是在自己的領導下打了勝仗,蔣某人當然功居首位。同時也可以獲得西方帝國主義的一片喝彩,蔣某人也是反共的 “英雄”,當年那麼多的帝國主義國家聯合絞殺蘇聯都不行,如今,蔣某人隻是揮舞了一下小手指頭,就把蘇聯打敗了,當然是“傑出”的反共鬥士啊。第二,在張學L失敗的情況下,蔣介S通過蘇聯對張學L的打壓,成功地消除一部分地方軍閥的實力,達到“消藩”的目的,同時,也可以名正言順的說在自己沒有參與的情況下,東北軍是無法和蘇聯對抗的,張學L也會乖乖的再次尋求蔣某人的保護,畢竟,蔣某人的國民政府代表的是整個中國。橫豎怎麼算計,都是蔣某人漁翁得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