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郊遊奇遇(1 / 2)

“夏雨,你去不去啊?快點!要走了。”夏雨迷迷糊糊的接起響了半天的手機,手機就傳來死黨潘磊的吼叫。

“額,發生什麼事情了,今天好像是畢業了啊?你要去那啊?”夏雨慢吞吞的說道。

“啊,你忘了啊!班長不是說畢業第一天要去明十三陵去郊遊做紀念嗎?你小子不會現在還在家裏睡著吧。”

“胖子(潘磊的外號),你還真說對了。昨天太興奮了。玩到淩晨四點多。剛剛要不是你打電話來。我還睡著呢。你跟班長說說。你們先走,我打車過去。我們在神路碰頭。好,就這樣了。88。”

“啊,要去找那冰疙瘩啊!要不你,喂喂,嘟。。。。。。”潘磊無奈隻好把電話掛了。嘴裏喃喃的到“小雨,你記著。下次休想我請你去玩電腦。敢掛我的電話。唉,怎麼和冰疙瘩說呢。”正在潘磊頭疼怎麼應付班長時。夏雨已經洗漱好了。打著一輛出租車直奔明十三陵。

說到明十三陵那可是了不得了。明十三陵坐落於天壽山麓。總麵積一百二十餘平方公裏。距離北京約五十公裏。十三陵地處東、西、北三麵環山的小盆地之中,陵區周圍群山環抱,中部為平原,陵前有小河曲折蜿蜒,山明水秀,景色宜人。十三座皇陵均依山而築,分別建在東、西、北三麵的山麓上,形成了體係完整、規模宏大、氣勢磅礴的陵寢建築群。明代術士認為,這裏是"風水"勝境,絕佳"吉壤"。因此被明朝選為營建皇陵的"萬年壽域"。該陵園建於1409~1644年,距今已有300~500多年曆史。陵區占地麵積達40平方公裏,是中國乃至世界現存規模最大、帝後陵寢最多的一處皇陵建築群。明代時,於途中的沙河鎮北,建有七孔石造"朝宗橋"。在鎮東,則築有壯麗的"鞏華城"。該城原為嘉靖皇帝祭陵時中途休息的行宮,現僅存遺址。

明十三陵是明朝遷都北京後13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寢的總稱,依次建有長陵(成祖)、獻陵(仁宗)、景陵(宣宗)、裕陵(英宗)、茂陵(憲宗)、泰陵(孝宗)、康陵(武宗)、永陵(世宗)、昭陵(穆宗)、定陵(神宗)、慶陵(光宗)、德陵(熹宗)、思陵(思宗),故稱十三陵。景區已開放景點有長陵、定陵、昭陵、神路。

明十三陵是中國曆代帝王陵寢建築中保存得比較好的一處。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政府為了保護這一文物古跡,從解放初期就開始進行維修,並將十三陵作為全國重點文物加以保護。1957年,北京市政府公布十三陵為北京市第一批重點古建文物保護單位。1961年,十三陵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982年,國務院公布八達嶺-十三陵風景區為全國44個重點風景名勝保護區之一。1991年,十三陵被國家旅遊局確定為“中國旅遊勝地四十佳”之一。1992年,十三陵被北京旅遊世界之最評選委員會評為“是世界上保存完整埋葬皇帝最多的墓葬群。”

明十三陵,既是一個統一的整體,各陵又自成一個獨立的單位,陵墓規格大同小異。每座陵墓分別建於一座山前。陵與陵之間少至半公裏,多至八公裏。除思陵偏在西南一隅外,其餘均成扇麵形分列於長陵左右(見圖)。在中國傳統風水學說的指導下,十三陵從選址到規劃設計,都十分注重陵寢建築與大自然山川、水流和植被的和諧統一,追求形同"天造地設"的完美境界,用以體現"天人合一"的哲學觀點。明十三陵作為中國古代帝陵的傑出代表,展示了中國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

這種依山建陵的布局也曾受到外國專家的讚賞,如英國著名史家李約瑟說:皇陵在中國建築形製上是一個重大的成就它整個圖案的內容也許就是整個建築部分與風景藝術相結合的最偉大的例子。他評價十三陵是“最大的傑作”。他的體驗是“在門樓上可以欣賞到整個山穀的景色,在有機的平麵上沉思其莊嚴的景象,其間所有的建築,都和風景融彙在一起,一種人民的智慧由建築師和建築者的技巧很好地表達出來。”英國城市規劃家愛德蒙培根也高度評價了明十三陵的藝術成就,他認為“建築上最宏偉的關於‘動’的例子就是明代皇帝的陵墓。”他指出:依山而建的陵墓建築群的布局“它們的氣勢是多麼壯麗,整個山穀之內的體積都利用來作為紀念死去的君王。”他們形象生動地描繪了明陵建築與自然景觀的有機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