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後記(1 / 2)

編後記

一物降一物

劉旭濤

某夜,觀看竇文濤的《鏘鏘三人行》,在談到國際政要們的感情生活時,一個女嘉賓舉了一個頗為生動的例子——英文裏“夫婦”的單詞為 couple,該女同誌用北京話一翻譯,便成了“靠譜”,從發音聽來,真挺像一回事。當然,這裏加入了該同誌對兩性關係的個人理解——夫婦,couple,靠譜。

真是一絕妙的意譯。聽起來也挺靠譜。

由此發散一下思維,地不分東西,人不分黃白黑,對於感情、婚姻和家庭的理解,大約都存有一個共同的基礎——靠譜。靠譜是北方話,相對於不切實際,不著邊際而言。然而,在大多數情況下,“靠譜”也隻能是一種相對的理想狀態,“將就”是更多人的常態。這一點,在閱讀完木木的這本《親愛的木木——波瀾壯闊時代的情感熱線》後,尤感深刻。

讀罷這一百三十多封讀者來信,心裏忽地咯噔一下,回味起那句話來,“每個人都是上帝咬過一口的蘋果”,這些芸芸眾生心底最私密的心聲,傳遞的正是這麼一個真理(也是事實)——“每個人生都是殘缺的”(木木語)。所以,回頭看宗教經典,早在幾千年先哲先賢們就已有了透徹的感悟——哭有時、笑有時;拆毀有時、建造有時;撕裂有時,縫補有時(《聖經?傳道書》)。用尤金奧尼爾的話來說是這樣的——我們生下來就是破碎的,我們在修補中活著。

在這本書裏,“如有雷同,實屬巧合”這樣的話沒一點意思,因為,就具體的困惑而言,很多問題都是“雷同”的,張家長、李家短,就如木木感歎的“在致知心信箱的信中,基本上每五封就有一封來自一個煩惱的女人,她愛一個人的肉體,而這人有著醜陋的靈魂。”

所以,在這裏,你不會感到“孤單”,想想有多少群眾正和你一樣經曆著同樣的困頓,你多少會感到些欣慰,若是能在木木老師的點撥下脫離苦海成仙,那就再好不過了——你獲得了真知,脫離了“不明真相的群眾”的範圍,可以回過頭去和眾多“不明真相的群眾”布施你的心路曆程,和木木老師一樣,為建設和諧社會添磚加瓦,搞不好還能當上個什麼標兵的稱號。

眾生紛擾,讀者來信中所提到的眾多問題,往大了說,可以歸納為愛情、婚姻、兩性、倫理四個大話題,往小了說,無非就是情與欲——愛情、親情、友情,愛欲、情欲、性欲、物質欲,以及各種維係生命動力的欲望。

木木認為,這個世界是由欲望推動的,無數人為了滿足自己或愛人或親人各種各樣的欲望而努力去奮鬥拚搏,“後來他們就成為了事業有成的青年才俊或者存款巨多的農民企業家”,最後得出的結論是“愛情和欲望推動了我國GDP的增長”(木木語)。這是積極的一麵,消極的一麵是,在成為成功人士之後,“可能他們就紛紛地包二奶去了,沒法將愛情堅持到底”,很多人迷失其中。

情與欲,正如一枚硬幣的正反麵,相生相伴。在情與欲的漩渦中,內心與欲望之間的關係尤其重要。木木的點撥,實質上正是基於對這種關係的探析,引導讀者去了解自己的內心,了解自己的需要,然後做出判斷和選擇。馬斯洛說,人的多層需要呈現金字塔結構,從低到高依次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實現需求,這個理論此後被廣泛應用於各個領域。如果用馬斯洛的需要層次論來觀察,本書一百三十二個真實案例,基本可以用一句話概括——我有某方麵的需求,但現在暫時(或永遠)沒法滿足,怎麼辦?作者木木對這本書有一個精辟的總結——讀者們都在問為什麼,我則在回答怎麼辦。然後,群眾對木木的信任又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木木已經由“差不多什麼都知道信箱”晉升為“沒什麼不知道信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