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讀洛克菲勒及其家族,有三把鑰匙:一是南北戰爭,一是石油,一是慈善。其中,第一把鑰匙最重要。
一部美國史,從大的方麵說,是四次戰爭的曆史,四次戰爭標誌著美國從小到大和從弱到強的過程。
第一次戰爭當然是1776年“美國獨立戰爭”,這次戰爭解決了美國的獨立問題。第二次戰爭是“南北戰爭”,解決了美國的改革開放問題,是美國積累財富、積攢國力的一次機遇。第三次戰爭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是美國融入世界列強的嚐試,標誌著美國步入強大國家陣營。第四次戰爭則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美國與蘇聯成為東西方陣營領袖,啟動了美國獨霸世界的進程。
美國的改革開放處在承前啟後的地位上,因此南北戰爭在美國曆史上有著特殊的意義。沒有南北戰爭,就不可能有今天的美國。別看今天的美國總統耀武揚威於世界,但在南北戰爭前,美國總統與今天非洲弱國總統沒什麼區別。
既然南北戰爭引發了美國的改革開放,那麼,其標誌是什麼呢?
公司的崛起。
盡管在南北戰爭之前,美國也有了一些公司,像四大鐵路公司、電報公司、著名的收割機公司、目前世界最強大日用品公司的寶潔,就都在南北戰爭前已經有了,甚至已經成了氣候。但嚴格說起來,真正代表美國強大競爭實力的公司,都是南北戰爭後生產力解放、需求大爆炸的產物。美國的能源(石油)、鋼鐵、金融等龐大產業,沒有南北戰爭,是不會那麼快被催生並迅速主導全國經濟的。除了重要產業,南北戰爭也催生了商業史的一大批牛人,卡內基、洛克菲勒、摩根這些商業梟雄,或者在南北戰爭期間掘得人生第一桶金,或者完成了主業選擇。
一個值得注意的事實是,美國這批古董級商業巨擘,幾乎都沒有參加南北戰爭。這些毛頭小夥子,都是以雇傭兵的形式參加的戰爭。
本書的主人公,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就是雇傭兵之一。他與卡內基、摩根等一樣,依靠南北戰爭中掙得的錢財,迅速躋身一個大潛力行業,從而成長為一代梟雄。
這些梟雄級別的商業巨人,在南北戰爭期間獲得資本與曆練後,大致上都在1870年前後找到各自的行業定位。卡內基從鐵路轉到鋼鐵,摩根從家族銀行中嚐試著新型投資業務,洛克菲勒則從農產品貿易投身石油提煉。請注意年齡,1870年,卡內基35歲、摩根33歲、洛克菲勒31歲。
在以托拉斯形式控製美國石油業後,洛克菲勒成了世界首富。他的公司——標準石油公司在1911年被肢解前,是世界無可爭議的最大公司;他的家族,成了世界第一家族。
1861年4月,克裏夫蘭青年創業者,22歲的約翰·戴維森·洛克菲勒陷入了沉思。
林肯總統剛剛發布的征兵令,讓洛克菲勒左右為難。
當兵?不當兵?
從感情上說,洛克菲勒是黑人奴隸製的反對者,洛克菲勒做生意時經常看到逃難的黑人。林肯總統發動的是解放黑人奴隸的戰爭,於情於理當然應該參加。但是,一旦自己報名參加戰爭,一家人將失去經濟來源,難道繼續讓媽媽過那種有上頓沒下頓的日子?按說,這樣的事情應該與父親商量一下,但父親這會兒在哪裏呢?
好,先拋開青年洛克菲勒的左右為難,讓我們打開時光機器,回憶一下所謂的南北戰爭吧。
我們都知道美國獨立的那天是1776年7月4日,美國的獨立日後來也定為7月4日,每年這天就是美國人的國慶日。當然,事實上經過獨立戰爭,到1783年9月3日,英國承認美國脫離英國殖民統治,美國才算正式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
不過,獨立是獨立了,但那個時候的美國,與1949年咱們新中國成立時一樣,獨立但遠沒有完整,更談不上富強,而且美國當時還存在著巨大的國內矛盾,南方和北方各自獨立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