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天命(1)(1 / 2)

天命

本章所講天命,是指個人的稟賦而言。人的稟賦是自然形成的,這就是含有道德內容的性。人人遵循各自的性,在日常生活中,就知道當做什麼,不當做什麼,這就有了常規,這就是道。從道入手,修飾品節,這就是教化。

從道不可片刻離開引入“慎其獨”的話題,要求人們加強道德自覺,謹慎地修養自己,並特別提出了“中和”這一範疇。“中和”是儒學的重要範疇之一,曆來有各種各樣的理解。本章是從情的角度切入,對中和作出基本的解釋。按照本章的意思,在一個人還沒有表現出喜怒哀樂的情感時,心中是平靜的,不偏不倚的,所以叫做“中”。喜怒哀樂總是要發露出來的,但發出來要有節製,無過不及,這就叫做“和”。人人都達到“中和”的境界,整個社會大家都心平氣和,社會和自然界很和諧,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這裏講的中和,實際就是中庸。前人說:“以性情言之,則曰中和;以德行言之,則曰中庸。”大體如此。

原文

天命之謂性①;率性之謂道②;修道之謂教③。道也者,不可須臾離也④;可離,非道也。是故君子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懼乎其所不聞⑤。莫見乎隱,莫顯乎微⑥。故君子慎其獨也⑦。喜、怒、哀、樂之未發,謂之中⑧。發而皆中節。謂之和⑨。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達道也⑩。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譯文

人與生俱來的自然稟賦稱做“天性”,遵循天性而行叫做道,按照道的原則修養叫做教。道是不可以片刻離開的,如果可以離開,那就不是道了。所以,君子在別人看不見的地方也是謹慎的,在別人聽不見的地方也是有所戒懼的。越是隱秘的事情越是容易顯露,越是細微的事情越是容易顯現。所以,君子在一個人獨處獨知的時候,更要謹慎。喜怒哀樂各種感情沒有表現出來的時候,叫做中;表現出來以後符合節度,口叫做和。中是天下的根本,和是天下普遍遵循的規律。達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萬物的生長就茂盛了。

注釋

①天命:天賦,指人的自然稟賦。也指天理,命運。性:人的本性,是人之初由先天賦予的本真的善性,也可理解為人的天性。

②率性:統率並規範人的自然本性。率:統率,規範。遵循。道:本指路,即道路。又可理解為規律、方法、道理。

③修道:修養道德,探求事物的本源,研究世界發展變化的規律。道:道德。教:政教,教化。影響感化而致達的風尚。

④須臾:片刻。

⑤不睹:看不見的地方。不聞:聽不到的事情。

⑥莫:在這裏是“沒有什麼更……”的意思。見:同“現”,顯現。乎:於。

⑦獨:獨處或獨知時。

⑧中:指不偏不倚的狀態。

⑨中:符合法度。和:和諧,不乖戾。

⑩達道:天下古今必由之路,也指普遍規律。

致:達到。住:安於所處的位置。育:成長發育。

活學活用

安身立命,反求諸己

“安身立命,反求諸己”,用現在的話說,就是人要把握命運,隻有關注自身。處世成功者善於融入群體,但又不失個性。隻有首先認識自己,把持住自己,自覺修正自己的行為,保證不出過錯,才能立於不敗之地。

人不可能不考慮自己與外界的關係,儒家主張應時而動,與時俱化,與外界合作,隨機應變。把握機遇,就是“應運”而適應外界,但不迷失自我。靜如中流砥柱,動似水中行船。

中庸最重要的兩個原則:“時”和“中”,即運用智慧,發揮主觀能動性,隨時調整自身與外界的關係,永遠占據時空坐標中的最佳位置。在一定意義上和限度內,個人的命運掌握在自己手中。人若對自己認識不足,就會受到種種誘惑,掉進陷阱,不可自拔或迷失自我。

看一個寓言故事:森林中,動物在舉辦一年一度的比“大”比賽。老牛走上台,動物們高呼:“大。”大象登場表演,動物們也歡呼:“真大。”這時,台下角落裏的一隻青蛙氣壞了,難道我不大嗎?它一下子跳上一塊巨石,拚命鼓起肚皮,同時神采飛揚地高聲問道:“我大嗎?”“不大”台下傳來的是一片嘲笑聲。青蛙不服氣,繼續鼓著肚皮。隨著“嘭”的一聲,肚皮被鼓脹破了。可憐的青蛙,到死也還不知道它到底有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