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等到我們在外麵逛了半天之後,老爹才慢慢悠悠的告訴我這次進入的方法。
這時我們才知道,進入乾陵的路,除了眼下被農民用zha藥炸開的那條以外,還有另外的一條!
第二道通往乾陵地宮的門,不在別處,就在那座舉世聞名的無字碑之下!
雖然在中國曆史上,陵前石刻的數目、種類和安放位置是從乾陵開始才有了固定製度的,一直延襲到清代,曆代大同小異,但是這座五字之碑,卻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
翁仲之北是兩通石碑。西邊的一通是唐高宗的金字“述聖紀”碑,它是女皇武則天為高宗歌功頌德而立的紀念碑,由武則天親自撰文,中宗李顯書。而東側一通則是武則天的無字碑了。
整個石碑上麵空無一字,碑身雕有八條互相纏繞的螭龍,左右兩側各四條。碑座陽麵線刻“獅馬圖”。整個無字碑高大雄渾,雕刻精美,為中國曆代群碑中的巨製。
當然,無字碑並不是上麵沒有字跡,而是沒有唐朝人所寫的字跡罷了。從北宋崇寧二年(1103)至明崇禎六年(1633)的530年間,就有有“往來登眺者題詠詩篇刊其上”,前前後後有39人寫上,共42段之多,也就是一些齷齪之人竟然寫了不止一次!
具有諷刺意味的是,明明是契丹文字刻上借以侮辱漢室的“大金皇弟都統經略朗君行記”,竟然被如今的專家拍馬屁美其名曰“史料價值彌足珍貴”。
真是世風日下,人心不古。
老爹和馬大叔根本就沒有等到晚上行事,大白天的帶著我們走到無字碑之下,然後隻見馬叔叔雙手一揚,頓時一片白沙樣的粉末從他的手中飛出,一陣狂風呼嘯著卷著這些白色粉末漫天飛舞,遮住了前麵監視所用的電子裝置,當然,也讓所有的遊人睜不開眼睛,而我們六人在無字碑下麵,卻是一點事也沒有,一見障眼法術見效,老爹輕輕一躍,落在了無字碑下麵,對著碑身上上下下連著拍了十二下,有如在手機上按鍵一般,同時口中念念有詞,等到拍完著一十二下之後,大喝一聲,“開!”
無字碑上,竟然悄無聲息的出現了一個寬一米,高兩米的門洞!
嗬嗬,通往乾陵的第二條路,誰又能夠想到竟然這般開法。
人全部進去之後,無字碑再次恢複原樣,外麵的風沙也就停了下來。裏麵一條甬道,斜斜的延伸下去,不過這次的甬道與以前不同,這次的甬道裏麵充滿了喜慶之氣,到處懸掛著火紅的燈籠,喜字貼的滿牆都是,看來這裏麵老爹和馬叔叔早就收拾好了。
其實我們誤解了這些燈籠和喜字,這些不是他們兩個弄好的,這些裝飾早在乾陵的兩位主人死去之後,就已經擺放在裏麵了,平時也沒有人進來,於是也就不用撤走,這樣每當下一屆的才氏和卞氏後人新婚時候進來照樣使用,什麼也不耽誤。
倒是可惜了這麼大的一個陵墓,竟然當成了我們兩家結婚時才能用的上的臨時新房!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