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齊朝又並下西域廣袤疆土,要使得周邊諸邦懾服,以求長治久安,也勢必要調任出類拔萃的名將帥才主持當地軍政。是以本來官居陝西經略使的韓世忠,與其妻室梁紅玉一並奉旨坐鎮西域,統管得後來設立的安西都護府下轄諸部軍旅。而楊誌做為齊朝開國功臣當中的老資曆,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接管得韓世忠本來職事,成了管轄關西諸路的經略相公。
而治軍管兵本來便相對嚴苛的楊誌,對待自己的子嗣也端的威厲嚴格。隨著他與龐秋霞所出的七子三女陸續長大成人,其中三個女兒先後嫁於勳臣世家的衙內才俊,七個兒子則皆得他們父親真傳栽培,或是能使得家傳的槍法,兼之又有同姓卻不同宗的楊再興協力言傳身教,而能把馬戰槍法使得爐火純青,或是也如他們楊家先祖那般善使一口金背大砍刀,也有人得他們的舅父點撥弓箭本事,練就得百步穿楊、例無虛發
其中更有文武兼備,能出謀劃策的儒將,直待楊誌這七個兒子陸續投軍出仕,而他們一直以來都把持著關西諸路軍政大權的父親自也不會徇私庇護,反而上書奏請,將他七子盡皆調遣至當時與花拉子模以西塞爾柱等國家仍偶有戰事,境內也仍不免有叛亂部族生事的西域地界,並且言明倘若不能為國家建功,辜負這些年來眾尊長的悉心栽培,就別回來見你老子!
宋朝時節正史中的楊家將門,除去演義中與穆桂英成婚的楊宗保,主要是楊業、楊延昭這兩代被盛讚道:“父子皆為名將,其智勇號稱無敵,至今下之士,至於裏兒野豎,皆能道之”,到了孫輩楊文廣這一代家世便已日漸沒落,而楊家將演義中的楊延昭楊六郎本名楊延朗,實則本是楊老令公的次子然而楊誌的七個兒子當中,倒是老六最善於治軍用兵,隨後因功升遷,而名正言順,更是當之無愧的繼承了他父親楊誌管領關西諸路兵馬軍政的陝西經略使這等要職。
後來已步入暮年的帝君蕭唐在陸續知曉楊誌七子廝殺征戰端的活躍之時,心中也不免有些訝異。而楊誌除了這七個親生兒子之外,他也照托得當年於波軍擔任正偏將佐,而早年也已戰死身故的兄弟竺敬遺子,同樣是嚴加教誨,且被他收為義子。蕭唐知情後思付一番,隨即會心一笑,遂禦筆欽封,為楊誌這七個親生兒子與一個義子賜名做“七郎八虎”,並下詔委以重用
如此這般,楊誌後世子孫開枝散葉,人丁愈發興旺,且代代皆有軍中上將之才。齊朝楊家將門自此又是下聞名,楊誌非但與其六子於關西諸部軍司聲望尊崇,當初汴梁城的波楊府也重新經修葺擴建,設神龕牌位,仍供奉楊家曆代先人家廟祠堂,為楊家將宗族世代官邸府宅,而時至後世也仍能教世人觀瞻府邸內外的景致氣象
時光荏苒,歲月白駒過隙,直到幾百上千年後,當世人再提及楊家將之時,按普遍法所述:宋朝楊家家門,是以楊老令公為始,而後雖是血脈代代相傳,然而自齊朝開國功勳楊門世家,則是以青麵獸楊誌為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