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到新郎與新娘入中堂行參拜之禮前,雙方家室尊長也已各自落位,卻是呼延灼與徐寧這對齊朝開國上將各攜妻室入座。眼見那年紅齒白、眉目俊秀的新郎官,與雖被大紅蓋頭遮住麵龐,可舉手投足間也不由流露出嬌羞之態的新娘子身著喜服,雙雙前來向他們參禮納拜,鬢角須髯間也有霜白之色呼延灼,以及團團一張俊朗白臉上也已顯露出老態的徐寧二人相視一笑,彼此麵龐神情滿滿的慨然欣慰之色,也早已是溢於言表
畢竟同為開國元勳重臣子女,今也正是徐寧之子徐晟,與呼延灼之女呼延玉英喜結連理、成為夫妻的大喜日子。
直到徐晟與呼延玉英這對新人拜堂之後去了洞房,而行合髻行交巹禮之時,呼延灼官邸當中依然是彩燈高掛,蕭唐與梁山聚義兄弟為主的文武心腹仍是開懷暢飲,大醉方休。至此彼此有聚義兄弟情分的呼延灼、徐寧親上加親,呼延氏與徐氏這對將門世家結成姻親,兩家相輔相成,更是在齊朝軍政界舉足輕重的功勳豪門。
而呼延灼一脈,本來便是傳承於宋朝開國名將鐵鞭王呼延讚的嫡派子孫,他的長子呼延鈺先後於京師講武院、乃至嶽飛開設的私廬中勤學苦練,非但亦善使雙鞭,完全繼承了他父親的家傳本事,又受呼延灼的熏陶點撥,尤以擅用重騎兵戰法而見長,隨後因功轉任升遷,先後統管得連環馬、鐵浮屠等重騎精銳軍旅,繼承了父親的衣缽;至於年齒還要比呼延鈺大上幾歲,如今倒做了他妹夫的徐晟隨後也曾調任至地方軍司,親身經曆過幾場戰事累功升遷,於齊朝遷都至燕京之時,也仍是調轉回京師,繼承了他父親徐寧統掌禦前諸班直的殿前司都虞候這等要職。
兒輩才俊已然能扛起大梁,年事漸高的呼延灼、徐寧欣慰之餘,也都退居二線,有更多時間能享得倫之樂,閑暇時亦會至京師講武院中把這輩子征戰沙場的閱曆心得講述於修習兵家本事的衙內子弟、英傑後生。
而當呼延灼、徐寧各自於八十一、七十二歲高齡得個善終之際,他們的子嗣呼延鈺,以及徐晟和呼延玉英開枝散葉,家門也都已是兒孫滿堂,自會有後世子裔繼承他們的職責事業,而延續開國將門的榮光
歲月流轉、時光境遷,直到齊朝儲君蕭贇繼位,呼延家與徐家也仍是多出能統兵治軍的國之幹將。而本來按水滸原著所表,徐寧家傳的鉤鐮槍是能克製呼延灼所統領尚還須有鐵環相連的連環馬重騎的絕學本領,然而齊朝後幾代湧現出來的軍中才俊當中,但凡是呼延家、徐家出身的將門子裔,卻也能融會貫通,有既擅長徐寧家傳下獨步的鉤鐮槍法,又能統禦得重騎軍旅摧鋒破陣的上將之才活躍在征討地方上叛亂部眾的戰事當中,仍是累建功勳,如此將他們先人的絕學技藝代代相傳,一直能得以為國所用。
-----------------------------------------------------------------------
注:徐寧之子徐晟與呼延灼之子呼延鈺共同曆練修習,後來迎娶得呼延灼之女呼延玉英而促成徐寧、呼延灼兩家結成姻親的情節,引自於水滸原著衍生當中,於文學藝術評價上也值得稱道的明末清初家陳忱所著的《水滸後傳》當中的劇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