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後直到我等誓師抗金之時,葉春兄弟似乎才是心甘情願的輔助陛下成就大事,時至今日我等皆為開國功臣,得陛下我家哥哥厚封賜賞,自是恩命立至,終得了身達命。而兄弟你比起當初初投梁山泊時終日那副戰兢惶恐的苦瓜臉,如今司管本職職事兢兢業業,倒是比誰都賣力”
葉春聽孟康罷,也不由自嘲的一笑,隨即又感然道:“可笑當初可愚鈍,渾然沒個遠見,仍指望做個順民倚仗官府,不肯投身梁山若非是陛下有先見之明,而後金人入寇,可除造船的本事別無所長,在那般世道因兵災戰禍隻怕落不得個善終而有幸得遇陛下,梁山眾位好漢也向來待我恩重,如今終於得以成就大事,享官身富貴,終得安生,我朝既要興海政,可仍能學有所用,也唯有竭心盡力,以保皇上洪恩而已”
本來當初便善於打造花石綱大船,而後於飲馬川與裴宣、鄧飛嘯聚結義,水滸中便是梁山泊專管監造戰船的玉幡竿孟康,以及因緣際會之下命途早已轉變,而早已甘心為蕭唐竭忠效力的葉春,以及隨著楊幺從洞庭湖水寨奔逃出來,投效齊朝,如今為得享榮華、安身立命自然也是忠心勤勉的高宣這三個最善於造船的能工巧匠,在如今齊朝籌備大規模遠洋航海的形勢下,當然也都是不可或缺的要緊人物。
此時高宣也奉蕭唐旨意,正於杭州市舶司船塢督監造船事宜,他們三人也時常交流心得,探討如何改良船舶艦隻更能適用於航海遠洋,彼此自是相得益彰。
而本來宋朝時節的造船業便居當時世界首位,孟康與葉春、高宣三人又是做為這個時代掌握最頂尖造船技術的能人,實則改良研發用於航海的諸般船艦製式,絕大多數都已經確定能夠大規模投入量產。隻是蕭唐雄心壯誌,所要進行的是中華曆朝各代迄今為止最大規模的航海計劃,各處造船廠也仍須緊鑼密鼓的打造經孟康、葉春、高宣三人商討議定,已然可以大量生產的海舶船隻。
孟康與葉春二人又笑了幾句,隨即依然探出手來,在桌案上鋪滿的船隻構造圖樣上比比劃劃著。未過多時,葉春便又問道:“啊,是了,先前經我等先是以單龍骨尖底船為基本,改良得海舶製式高大如城、底尖上闊,先打造出一艘試檢,足吃水一丈一二尺,自是乘風衝犁如車輾,能破大浪,利大洋深處,可為海戰利器,縱然遭遇極大風浪也不會輕易翻覆,能行於曠海深洋之間先前已向陛下稟得分明,而這等船舶,陛下可曾定下名號?還是由孟主事與我做主便是?”
孟康見也立刻回複道:“兄弟你至明州船塢公幹之時,哥哥那邊確也傳來旨意,既然這等海船是我等於福建路泉州市舶司經過改良試用,又有福建幾部水師協同盡力,而且日後在大洋深海當中航行,自也是要討個吉利彩頭故而按哥哥旨意,就將這等海船喚作福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