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僥幸於洞庭湖戰事當中僥幸逃出生的楊幺,攜高宣以及二三十殘餘敗兵強撐著僻野密林狼狽逃亡,經過荊湖北路鄂州、嶽州等地界。倒也是因部眾所剩無幾,化整為零,更不易被官軍搜捕得出,而以楊幺果斷精明,且能駕船善水的手段,觀察個兩三日後,又暗地裏奪了兩艘漁船,趁夜從東坡赤壁擺渡,進入從方今時節也屬於楚頭吳尾,而後世則位於鄂、豫、皖、贛四省交界處的黃岡治下水畔,便也進入了如今為齊朝所占據的江淮地界,隻是一路奔逃而來的殘存部眾,已寥寥不過十人
然而於沿江畔處的齊朝水師巡弋,撞見楊幺渡水而來的船舶,也立刻驅舟上前,近前喝問。楊幺則是大聲疾呼自己身份,以及為何日以繼夜的流亡奔波,務必要逃亡至齊朝地界以述清來意。巡江水班將兵當然也很清楚雖然成就霸業與本朝皇帝差地遠,但畢竟也是造宋廷的反,而也曾稱霸一方的鍾相麾下首席水軍大將楊幺的名頭。此事非同可,巡江水軍遂暫將楊幺等人暫且扣押看束起來,連夜通報稟奏,直將已為宋廷所滅的鍾相義軍當中逃亡得脫的楊幺前來投從的消息通過沿江水寨、本地巡檢司、淮南西路帥司走報通傳,直到楊幺前來投奔的消息傳至大名府皇城當中。
與楊幺一並前來投奔的,竟然還有那個高宣蕭唐在收到淮南西路呈稟轉奏過來的這一消息之後。首先想到的並非是楊幺,而更會感到驚喜的是高宣這個在中華冷兵器世代水軍的發展,而對於這個時代的造船技術記載當中也在史上留名的人物來投。
就好似當初蕭唐初見轟雷淩振一般,一個世代相關於技術領域的研發,都必須要經過日久月累的過程。而蕭唐也很清楚當初之所以能夠與淩振一拍即合,在能孜孜不倦的交流之間,也因自己可以拋出一個概念,但是哪怕受時代的局限性,然而這個時代的淩振,以他對於相關專業領域的理解當初便能對蕭唐提給對他的建議一點就透,也正是恰如其分的能將中華曆史在各個科技的應該會有的發展進步,而適逢其會的再次給予這項領域能夠飛速發展的機會
所以孟康、葉春,蕭唐一直都會重用他們是監造改良一應大戰船的能臣。然而高宣這個卻是隻因輔佐宋朝時造反義軍手下而屢番修建,在蒸汽機未出現的時代便已將明輪船水戰盡可能發揮到最大的人物,蕭唐覺得與他,也有話。
如今倒也算是本末倒置,聽上稟前來投效之人當中得知有高宣的名頭,蕭唐也不禁從另外一種層麵,也是自己想著無關政權更迭與否,起碼當時施政,能造福影響中華文明後世的考量而思慮一番後,卻才又想到了這個前來投從的正主
然而至於楊幺這人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