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敗局已定的金軍當中,卻有一員完顏阿魯補帳下親隨軍將收攏得大批被衝垮殺散的軍馬,且在混戰當中極是驍勇難擋,甚至於馬戰交鋒之中,直將麵前格擋護住要害的朱仝一棒砸翻墜馬,若非周圍有齊軍精騎將士拚死搶將上前救應,幾乎又要有員大將沙場陣亡。而那員女真軍將也趁勢火速救應各處殘部奔逃,迅速撤返回銀州州治據城死守。挾大勝之威的齊軍趁勢很快又對城郭形成合圍之勢,幾輪攻城戰下來,也讓孤立無援的金軍損失不小......
已經集結了連同盧俊義、牛皋、移剌成、耶律國寶、索超、孫立、朱仝...等諸多齊朝精銳之師的攻城大軍,本來以為城內金軍餘眾也是發了亡命狠性,而勢必要挾裹著城中百姓拚得個玉石俱焚。
然而那一員於完顏阿魯補兵敗身死之後卻爆發出強悍的戰力,臨危受命繼續率領殘部金軍繼續拚死抵抗的女真大將竟然派出使者,要求與城外齊軍罷戰數日。理由卻是雖然素聞齊朝善待降地子民,但兩軍殺伐戰禍仍是難免殃及城郭內生民百姓,雖是兵事凶險,上天亦有好生之德,但請許遣放城內百姓出去安生安頓,無論漢家、契丹、女真...任何族裔黎民就算他們是肯投從你齊朝也好,是各顧尋覓生計也罷,總之你齊朝軍馬不是詔諭說不侵害尋常百姓的麼?那就且先照拂城內無辜難民離散盡去之後,俺們守土有責的金朝將士再與你這廝們廝殺鏖戰,隻顧拚得個城破人亡便是!
而盧俊義、牛皋、移剌成等統軍主將也被城內金軍這一手鬧得詫異不已,隨即前來知會的使者返還歸去之後,也不等齊軍答應與否,銀州城便開了一道城門,一批接著一批大多麵黃肌瘦、神情惶恐的難民被放了出去。也直教城外結陣紮寨的齊軍將士瞧著大眼瞪小眼,一時間又不知該如何處置麵前那大批出家中糧秣盡由行戰時從權之法的金軍收繳,但也被允許攜帶其他無法用來填飽肚皮財物出城的流民百姓。
此時儼然已陷入孤立無援、合圍之勢的銀州城卻是一批、一批的往外攆人,當即由盧俊義臨戰做主,終不能再教這些無辜難民沒生計尋覓,故而一麵發付人手安頓看束,一麵也將此處戰況經曆陳述得詳細,而派快馬哨探傳報於已率軍經過錦州的蕭唐禦駕大軍。而蕭唐在看閱過軍情戰報過後,也立刻想到銀州金軍守將把不願抵死守城的居民一概遣出城去,且將各家糧食收繳歸為軍需補給,也必然是要竭盡所能的減少城內糧秣消耗,而做出死守到底,與攻城齊軍長久磨耗下去的準備。
可是那員臨危受命的金軍主將看來也是個剽悍善戰的主,倘若真是發了狠心,不是更該挾裹著城內百姓久耗到底?便如安史之亂張巡堅守睢陽,甚至將妻妾與城中老弱百姓俱都殺了充作軍糧,而牽製住叛軍十幾萬兵馬長達兩年之久,而數萬黎民卻都成了口糧,直到城破時也僅剩下四百餘人...而張巡在漢家士大夫看來也是徇義盡忠的剛烈臣子,這種例子於曆朝各代實則還有許多,那金軍主將倘若真要是有玉石俱摧的死戰之心,他這是當真體恤無辜百姓?還是要挾裹著民意,試圖教齊軍背負害民的罵名?
“這廝倒是有趣......”
蕭唐放下軍情奏文,隨即又沉聲下令道:“傳我旨意,點齊軍馬北往至銀州去,且速探覷得那個接替完顏阿魯補統領金虜餘部的將官,又喚作甚麼名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