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張浚自從於朝堂當中嶄露頭角之後,正史中除了曾組織張俊、韓世忠、劉光世等宋軍大將平定苗劉兵變,他所有的行為完全幾乎就可以用兩個字來概括:抗金。三次險些被奸相秦檜所害,直到熬得那廝死去後又遭“秉承秦檜遺誌”的主和派萬俟卨、湯思退打壓迫害,被廢黜近二十年後,張浚以六七十歲的高齡,仍受命主持統掌兩淮事務兼兩淮沿江軍馬以及江淮防務,再到對金國態度強硬的宋孝宗繼位時,張浚仍得重用都督諸部宋軍渡淮發動隆興北伐,兵敗後仍積極部署抗金措施,而後因自己年邁又見朝中主和派勢力抬頭,張浚甚感抗金無望,當即上書奏請致仕,隻過了四五個月後,便身故辭世
張浚近乎是與金國死磕硬抗一輩子,正史中就連韓世忠這等抗金名將都已因奸相秦檜得勢後杜門謝客,晚年口不談兵,終日借酒消愁,並悠遊西湖以自樂,可是張浚卻是幾乎耗到宋、金兩國無數成名的忠奸將相差不多都離世得盡了,自己於臨終前也仍惦記著抗金伐金,收複中原失地就衝這點,蕭唐固然也仍對他抱有一定的敬意。
然而心誌固然可敬,可是與自己能力是否能承當大任,卻又是兩碼事。
張浚最大的功績,按蕭唐想來便是正史中他擬定下“前控六路之師,後據兩川之粟,左通荊襄之財,右出秦隴之馬”的抗金戰略,重用吳玠、吳璘、劉子羽乃至理財之術還要在自己心腹兄弟鴟夷公子楊序之上的趙開擢升至宣撫處置使司隨軍轉運使,專一總領四川財賦,而於蜀地後勤補給、訓練新軍、要隘戎衛打造得如鐵桶也似,教金軍直至亡國也未曾殺入四川蜀地,可是富平之戰、淮西兵變、隆興北伐但凡是張浚受重任統掌軍政大權,他於指揮謀劃、用人調度上總會出現致命的紕謬破綻,而致使宋軍大敗虧輸,關西、淮西諸路淪陷於金軍之手,張浚也亦然要承擔不可推卸的責任。
這也與張浚的性情有著莫大的關係,他先是力排眾議,提拔重用當時便已樹敵頗多的宋軍大將曲端,可是與其相處交惡之後,又主持誣陷,將這個畢竟曾於關西抵禦金軍入侵初時立下軍功最多的將才害死;出任右相時,又對於當時於他帳下聽命的嶽飛格外的器重信任,隨後兩人之間的關係依然惡化,張浚遂與秦檜政見罕見得達成一致力諫不可由嶽飛接管劉光世所部宋軍兵權,而導致淮西兵變,四萬宋軍盡皆倒戈投奔金國除了與甚懂得體察上官心思的吳玠等人沒鬧出甚幺蛾子,張浚於提拔用人上便想一出是一出,反複無常且極端到措施判若兩人,教他去做從戰略層麵上指揮調度諸路軍馬的首腦,那還能有好?
比起心誌,張浚於能力上卻也可是誌大才疏,而且按蕭唐想來,揣度其性格用四個字也可以做大致概括:外寬內忌。大義極是分明,可到底也不會能帶兵打仗的料。
既恁的,你張浚對朝廷便是再忠心耿耿,由你再把持得西北麵宋軍軍政大權一日,又憑甚麼與我對持抗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