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蕭唐做出這一安排,麾下眾多頭領也都很清楚本來是以水泊梁山為中心發展壯大的根據之地,想必隨著戰事的推進很快便要往北麵轉移,至於下一處做為己方勢力戰略發展的中心所在,幾乎也能斷定便是如今兵鋒所向的河北大名府。
經哨探回報,這些時日大名府那邊戒備遠起平素加強嚴密,金軍於附從兵馬強令拘禁了治下縣鎮村坊的漢民,非但意欲做做為苦役勞工的挖土疊石補強城廓,如今安排似乎也有堅壁清野的打算,意圖擺布成守備最為嚴密的陣勢長久磨耗下去。而本來分駐於大名四周各處的軍司兵馬也都集結收縮,彙集能戰主力與大名府城內。長久以來以大名府為中心附近河北州府本就是人心惶惶,這些下來周邊地域山雨欲來的肅殺之氣,也遠比往日濃重
而蕭唐又聽哨騎頭目報,前番分兵北上的陳希真那廝,似乎也正率領著餘部,協助比起攻城守城戰法卻更善於在廣袤平原上進行野戰的金軍兵馬鎮守大名府。
做過多年的大名府留守司兵馬押監,蕭唐乃至盧俊義、燕青、索超等大名府出身的頭領也都很清楚這座原宋朝陪都之一,又是治下河北第一兵家要地的名城要地內城城郭南北長六裏,東西寬一裏五,圍環外域防線甚至足有有四十八裏至多,而環繞內城的三重城垣之外,外城城牆南北對稱狀,東北、東南兩角成規整殘缺一角,西北西南不規則,為防禦需要而專門設置,南、北兩麵明顯外突,而位於大名府東麵的前、後兩處諾大城門,與發源於山西太行山脈南運河的支流,前身為隋代大運河永濟渠一脈的衛河橫貫鄰近。
然而隻有蕭唐自己心知肚明的是:他也很清楚大名府這座名城要地正是因為境內有有漳河、衛河、馬夾河三條河流橫貫全境,又與黃河距離太近,地處黃漳溢域,故城毀於洪泛,終於在明朝建文年間正值燕王朱棣揮軍南下正要與他侄子朱允炆大弄的時節,而被一場大洪水淹沒,直到後世也仍掩埋在黃河河沙之下
就隻眼下而論,也正是因大名府外城東麵臨近衛河,而且若命幾支水軍走河路開撥過去,與城門處堪堪也足以進入勁弩拋石的打擊範圍之內(公元1401年,也正是因為大名府古城東麵十分臨近的漳河、衛河齊發大水,水位竟然高過城牆,卷起淤泥足有一丈多深,這也是整個城池圮於洪水之患的關鍵原因),於此之外,若是由單廷珪這等善用用水浸兵、水淹城郭戰法的聖水將安排布置,正好利用大名府周圍的地勢水情,計策再經過推敲或許也能成事。然而這個念頭隻在蕭唐腦中一閃而過,開渠注水、灌浸城池這等諸如水滸原著裏混江龍水灌太原城的戰法,休連同城內百姓,也要遭荼毒禍患,蕭唐也不想大名府這座中華曆史上的名城甚有可能提前毀於一旦
何況先是調遣幾支水師走衛河兵臨大名府東麵兩處城門的安排,按蕭唐想來,也隻是要巧取此處名城的第一步佯攻誘敵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