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章 言之忍第一(1 / 1)

俗話說得好:“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人之所以發生爭執,不適當的言語是其真正的罪魁禍首。口舌很容易招惹是非。日常生活中最通俗的說法莫過於人們耳熟能詳的:吃壞東西不舒服的是你自己,而說錯話受傷害的是別人。

原文

恂恂便便,侃侃訚訚,忠信篤敬,盍書諸紳。訥為君子,寡為吉人。

亂之所生也,則言語以為階;口三五之門,禍由此來。

《書》有起羞之戒,《詩》有出言之悔,天有卷舌之星,人有緘口之銘。

白圭之玷尚可磨,斯言之玷不可為。齒頰一動,千駟莫追。噫,可不忍歟!

譯文

謙虛謹慎,口齒清晰,不急不緩,和顏悅色,竭心盡力,誠信不欺,忠厚老實,畢恭畢敬,這些皆是為人處世的基本原則。一個為人稱道的人言語通常極少,而一個言語嚴謹的人才稱得上君子。

俗話說:“禍從口出”,動亂和災禍的產生,是以言語作階梯的;口是用來記載日、月、星三辰,宣揚五行的,許多災禍都是由言語過多引起的。所以,說話行事時一定要小心謹慎。

《尚書·說命》記載:言從口出,一旦不合乎禮儀,就會招致羞辱。同樣,《詩經》中有“有欺不可為”的警句。天上有卷舌星能識別讒言,在那金鑄人像的背後更有閉口不言的銘文。

需要牢記的是:白玉破損了,還可以通過磨礪來修複,可一個人的言語失當,就沒有辦法補救了。口一動,嘴一張,話一說出去,千匹馬也難以追得回來。

古人感歎道:啊!禍從口出,言多必失,怎麼能不忍住自己的多嘴多舌呢?

解讀

言多必失,禍從口出,是非皆因多開口,因此說話之前一定要三思。

活學活用

一言即出,駟馬難追

俗話說得好:“病從口入,禍從口出。”人之所以發生爭執,不適當的言語是其真正的罪魁禍首。口舌很容易招惹是非。日常生活中最通俗的說法莫過於人們耳熟能詳的:吃壞東西不舒服的是你自己,而說錯話受傷害的是別人。古語有雲:“一言即出,駟馬難追。”

聖人孔子也曾告誡後人:“君子說話言辭一定要慎重、緩慢。”

在現實生活中與人交往時,如果任性而為,率直而言。直露胸臆,不注意言語的對錯輕重。隻圖一時之痛快。到頭來恐怕隻會給自己帶來無盡的煩惱,重者甚至遭到意想不到的災難。

靚靚是一位相當優秀的女孩,漂亮大方又有人緣。結婚當天賀客滿堂,眾人認為新郎新娘兩人“郎才女貌”,真是天作之合,一定可以永浴愛河,白頭偕老。而靚靚也非常高興,找到了如意郎君。在婚禮進行當中,靚靚透過頭紗,偷偷地瞄了一下英俊體貼的老公,不禁感到欣喜與滿足,心想不久就將踏上人生的新旅程。

不料,婚後一個月,靚靚開始覺得生活上不盡如意,也不如婚前想象的那樣美好。

雖然靚靚覺得老公很健談,有時說話也很幽默,但是有時卻也令她感到很不是滋味。譬如有一次,老公竟在朋友到家裏來聊天時說:“別的情侶、夫妻是彼此看對眼,我呀,是看走眼了!”靚靚聽了,氣得白他一眼,一個人走進廚房生悶氣。

盡管事後老公解釋說,那些話隻是在朋友麵前“開開玩笑”而已,但靚靚總是覺得很不舒服,為什麼每次都是以“否定別人”來開玩笑?而在家裏老是一副“隻有他是對的”的樣子,動不動就說“你看你,這麼笨,連這麼簡單的事都不會幹”、“哎呀。你們女人不懂”。

很顯然,不恰當的言語是產生矛盾的根源。立身於競爭激烈的當今社會,我們還不應該牢記“禍從口出”這句至理名言嗎?當然,禍從口出也並不是讓你不說話,而是告誡你說話一定要謹慎。常言道:“言多必失,謹開言,慢開口”。

玉石破損了可以磨平,但說話不當導致的過失是無法補救的。

智慧金言

言辭不忍有百害而無一利。言多必失,話一出口,妄下結論,所造成的影響,再用幾百句、幾千句話也彌補不了。

言辭之忍,一是要少說話,多聽聽他人的意見和主張,虛心向有才能的人學習,才能以人之長補己之短。二是講話要慎重,不要妄發言論,信口雌黃,讓人覺得你不知天高地厚。三是講話要注意時間、地點、場合和講話的對象,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炫耀自己在某一方麵有學識有見解,或是比別人知道的他人隱私多,亂發議論,這樣會傷害別人的自尊心,也會影響人際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