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這些諸侯,當然還有著其他大大小小的諸侯們,依舊對世間的大勢運轉有著足夠的作用,起著足夠的影響力。
最北邊的,是遼東的公孫度。
公孫度一族和公孫瓚並沒有什麼太大的關係,據說,公孫瓚是遼東公孫一族的庶出,不過,這得往前追溯個一百幾十年的。
公孫度長期經營遼東三郡,其一族就是遼東的土皇帝,由於地處偏遠,沒人能製。
北方的,有河內太守張楊。張揚,跟張燕並不是一夥的,兩人之間也沒有什麼關係。不過,張揚和張燕都受到袁紹勢力的威脅,所以兩者有時會有所合作。他占據的河內郡裏有個名人,那就是溫縣的司馬懿。
河內郡,有著不少的世家大族,就例如司馬氏,同時這裏曾經是東漢光武帝劉秀的龍興之地。西漢末年,河內郡已經成為經濟重區,後來,劉秀就是渡過黃河,占據河內,以此為基地,向整個河北地區擴展開來,從而為日後的一統天下做好了準備,奠定了基礎的。
所以說,河內郡的實力不可小視。曆史上,張揚能夠在與袁紹的相鬥中抗衡很久不倒,還幫助呂布對抗曹操,也是得益於這裏的人口錢糧以及兵馬的充足。三國演義中,有張飛搶奪呂布買的馬一事,而這些馬匹,正是在河內郡購買的。
但是,張揚軍的缺點也是很明顯的,其內部的向心力不強,例如部將楊醜、部將眭固,一個支持曹操,一個支持袁紹,形勢一不利的時候,這些部將就隻為自己打算,不管張揚的死活了。
中原的,有北海太守孔融,作為孔子的不知多少世孫,他在士人中有著相當的威望。之前,他就打算救援被曹操攻打的陶謙,一副打抱不平的樣子。不過,這是在三國亂世,這些毫無戰略目的的“仁義”舉動,除了消耗實力,激化矛盾,創造仇敵之外,毫無用處可言。
結果,孔融自己卻被黃巾包圍在北海,還要別人去救援他。
還有一個豫州刺史叫做郭貢的。194年,陳宮張邈叛變曹操,而曹操領軍在外的時候,郭貢就帶了兩三萬人馬,要來打留守的荀彧,結果被荀彧隻身入軍營,說服了他,他才領兵退去。
郭貢號稱豫州刺史,還真掌握了一塊地盤,那就是譙郡一帶。不過,與其說他是一方諸侯,倒不如說他是一郡之長官。他那些人馬,根本就不是忠心於他的,隻是短時內服從其命令罷了。
所以,這個人在曆史上並沒有留下太多的筆墨,大浪淘沙,他就是一朵不起眼的浪花,很快淹沒在東漢末年的滔滔亂世的汪洋大海中。
南方的,就是占有吳郡、會稽郡、丹陽郡一帶的劉繇、嚴白虎、王朗等人,這些人各有15000-20000左右的兵馬,雄踞江南一方,這裏得到不少遷移過來的人口的開發,農業有所發展,但是,畢竟遠離帝國的中心,而開發也有局限,所以,自保一方可以,要爭霸天下,必須統一起來。
再南方的,是交州一帶的士變家族,這是更為遙遠的嶺南之地,士家一批人抓住了東漢大亂的機會,掌握了數郡的軍政大權,也算是雄踞一方了。但是,其局限性更為明顯,一旦出現有力的大勢力,沒有傑出將領出現的話,他們也就隻有俯首稱臣,根本無力對抗。
此外,漢中郡的張魯也是一個妙人。他宣揚五鬥米道,是第一個在漢代就實行政|教合一的軍閥,這在大漢朝乃至華夏曆史,都是罕見的,從而也為主流所不容忍。不過,目前,漢中郡農業發達,受到戰亂的破壞較少,還真沒有多少家諸侯有實力去跟他叫板。
194年,所謂的漢家朝廷,其實隻是一個傀儡朝廷,被軍閥李傕郭氾(fan)等人控製,值得一提的是,董卓的女婿,李儒,也還在李傕軍中。
所以說,曹操袁紹等人起兵討伐董卓,董卓雖然死去,卻算不上成功,因為這時候,長安乃至整個雍州,剩下的人馬就是董卓的原班人馬,隻是換了一個領導者而已。
不過,盡管是這樣,朝廷依舊對天下各路諸侯有著相當的影響力,其人事任命的權力有時候還起作用。這種情況下,就產生了一些令人驚訝的現象和趣事。
就是同一個地方,甚至同一個職位,往往會有數量不等的幾個人來同時擔任,包括朝廷任命的,有實力的諸侯自己任命的,有實力的諸侯上表舉薦的,地方上幹脆自己擔任的,不一而足。
好比公孫瓚任命的兗州刺史是單徑,朝廷任命的兗州刺史是一個叫金尚的,而最有名的兗州牧就是曹操,可是陳宮等人又上書說呂布才是兗州牧。這個時候就是那麼亂,你設你的,我設我的,哪怕僅僅控製州裏的一個郡,也敢稱為該州的刺史,甚至有的刺史就隻是掛個名而已。
國之重器,已經失去了權威,東漢大夏將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