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古代文明光輝燦爛(6)(3 / 3)

(3)書法

書法是中國特有的藝術。由於紙的發明和筆的改進,東漢開始書藝的練習,書法的體製也逐漸完善。當時涼州地區學書法的風氣很盛,張芝的草書成為典範。草書是作草稿用的,因其簡便,流行於世,其用途好像現在的簡體字。漢靈帝設立鴻都學,許多善於書藝的人參加。草體用於刻印和寫在旗幡上,可比作現在的美術字。東漢末年又出現了一種新字體,它介於草隸之間,既易認識又便書寫,稱為“行押書”(簡稱行書)。這樣便形成了真(正楷)、草、隸(包括行書)、篆四種書法字體,構成書法體製。三國魏大臣鍾繇(151—230)將行書這個新書體加以推廣和提高,成為中國書藝中主要的形式。王羲之的傑作《蘭亭序》便是用行體書的最高典範。王羲之(303—361)是東晉書法大家,山東臨沂人,名門出身,官至右軍將軍、會稽內史,後辭官定居會稽山陰(今紹興)。書法初學於姨母衛夫人,後從師張芝、鍾繇,推陳出新,一變漢魏以來比較樸實的書風,創造出一種勁健流便,如“龍跳天門,虎臥風閣”或“飄若浮雲,矯若驚龍”的書體。南朝羊欣稱讚他“博精群法,特善草隸,貴越群品,古今莫二”。隋唐以後越發受人推崇,曆代學書論書之人都以他為最高典範,故有“書聖”之稱。東晉另一個書法大家是王獻之(344—386),字子敬,王羲之的第七子。先學父書,後學張芝,鑒於古法局而執,進一步改變古拙的書風,“字畫秀媚,妙絕時倫”,以至與父齊名,人稱“二王”,在南朝和唐代與鍾繇、張芝、王羲之同被尊為書法最高典範。王獻之在草書方麵創造了“一筆書”,變其父上下不相連之草為上下相連之草,往往一筆連貫數字。因其書法豪邁而有氣勢,書法便利,又符合當時的審美情趣,給後世的影響大大超越其父。

北朝書法以崔、盧兩大家族聞名,但實物沒在遺存,隻有從石刻看出。北朝書法一般是方整勁挺,風格與王氏父子不同。石刻絕大部分是民間工匠的手筆,其中不少表現了民間藝人的優秀傳統。

(4)繪畫

漢代的繪畫,除考古發掘出來的石刻畫以外,沒有一幅流傳下來,無從稽考。進入魏晉南北朝,繪畫有長足的發展,文人學士開始以畫家著稱。晉代繪畫理論和其他文藝理論一樣,受到玄學思想的影響,引用到繪畫上,便是重神氣輕形體,尤其是以人物為主題的繪畫就更是如此。東晉大畫家顧愷之就是重神氣的代表人物。顧愷之字長康,晉陵無錫人(今屬江蘇),多才多藝,工詩賦、書法,尤精繪畫,有“才絕、畫絕、癡絕”之稱。作畫大多是人物肖像及神仙、佛像,其次是禽獸、山水等。畫人注重點睛,曾說“傳神寫照,正在阿堵(即這個,指眼珠)之中”。他曾為裴楷畫像,在臉上加添三根毛,頓覺神明殊勝。畫人像總是幾年不點眼睛,其理由是形體美醜不重要,傳神寫照全在於一雙眼睛。其可見顧愷之完全遵守重神氣而輕形體的這一繪畫理論。他在建康(今南京)瓦棺寺畫《維摩詰像》壁畫,光彩奪目,轟動一時。後人論述他作畫,“意存筆先,畫盡意在”;“筆跡周密,緊勁連綿”,如春蠶吐絲。傳世作品有《〈女史箴〉圖》和《洛神賦圖》。《女史箴》是西晉張華所作,為約束宮廷嬪妃的規誡。《〈女史箴〉圖》在1900年被八國聯軍從清宮劫去,現藏倫敦不列顛博物館。

南朝以前山水畫一般作為人物的背景,到了南朝才開始有人將山水作為主題來繪畫,唐以後此題材便成為中國畫的主流了。顧愷之已經把山水和人物並列為題材的一種,南朝梁張僧繇以山水畫著稱。南朝宋畫家陸探微(?—約485)擅長人物,兼工山水、蟬雀、馬匹。因筆勢連綿不斷,稱為“一筆畫”,與顧愷之並稱“顧陸”,叫做“密體”,以區別張僧繇和唐吳道子的“疏體”。

南齊謝赫曾提出“繪畫六法”作為評畫的標準。所謂六法就是一、氣韻生動;二、骨法用筆;三、應物象形;四、隨類賦彩;五、經營位置;六、傳移模寫。此六法一直被後世作為批評繪畫優劣的要素和標準。

在文人雅士繪畫的背後,還有大批民間藝人的繪畫,表現了另外一種風格,那就是敦煌莫高窟中的北魏壁畫。這些壁畫充分表現了我國民間藝人的優秀傳統,同時還有西域的風格。如人物衣褶多用線條,便是在漢以來祖國優秀傳統的基礎上吸收印度、波斯繪畫的風格。此外敦煌壁畫,一般都用大紅大綠及黑白對照,表現出一種明快熱烈的情調。

(5)雕刻

南北朝時期的雕刻,主要是造像,而造像大部分是北朝的,南朝極少。北朝造像眾多,有雲岡石窟、龍門石窟、麥積山石窟和敦煌石窟,這些石窟都是世界馳名的文化寶庫,燦爛輝煌,給中華民族增添一道道光環。

雲岡石窟在山西大同市武周山(又名雲岡),東西綿延約一公裏。主要石窟都完成於北魏遷都洛陽之前,約和平元年(460)至太和十八年(494)。現存洞窟53個(主洞21個),造像5.1萬尊,最大的高達17米。雕刻風格是中西(印度)融合,在繼承漢代石刻藝術的傳統上吸收外來影響的。

龍門石窟分布在河南洛陽城南伊河入口處兩岸的龍門山(西山)和香山(東山),開鑿於北魏太和十八年(494)遷都洛陽前後,延續至唐代,曆時400多年,現存石窟1352個,龕785個,造像9.7萬餘尊,題記3680種。題記中有20種在清代中葉後被選取,以《龍門二十品》拓本流布。其書法方峻雄強,頗多變化,可見北魏書法風格之一斑。造像雕刻刀法圓熟精致,表情生動,可惜新中國成立前破壞嚴重,較小的造佛十之八九失去頭部,龍門石刻進一步表現了中西藝術新的融合,其中所雕的樂隊和模仿屋宇的藻井尤為精美。

麥積山石窟在甘肅天水東南麥積山。山高142米,形似堆積的麥秸,故名。初鑿於16國晚期,北魏、西魏、北周間大規模建造,隋唐以後也有續鑿。現存洞窟194個,各種造像7000餘尊,其中一米以上的約1000尊。因山石不宜雕刻,大部分是泥塑。風格清新秀麗,富有生活氣息。窟內還有七座北朝“崖閣”,為研究中國古代建築藝術的重要資料。

敦煌石窟在甘肅敦煌境內,是中國最著名的大石窟,向有佛教藝術寶庫之稱,現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敦煌石窟包括敦煌莫高窟、西千佛洞和安西的榆林窟、水峽口千佛洞,一般是指莫高窟。莫高窟始建於前秦建元二年(366),現存最早的洞窟可能是十六國北涼(421—439)時開鑿的。其後北魏、西魏、北周、隋、唐、五代、宋、西夏、元都相繼興建。現有洞窟492個,窟內壁畫4.5萬多平方米,敷彩泥塑2400餘身。莫高窟佛教石窟群為研究佛教藝術史提供大量珍貴資料。敦煌壁畫除表現佛經各類人物、佛教故事及經變畫外,還有許多供養人畫像,再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生活的場景。1900年道士王圓籙在莫高窟發現一個藏經洞,洞中藏有近千年的4萬多件古寫本、印本和文物,除漢文佛經外還有儒家、道家及其他宗教典籍、少數民族寫本、絹畫和具有珍貴史料價值的官私文書等。這些文物大部分被外國探險家掠走,殘餘的現藏北京國家圖書館等處。敦煌佛教藝術品和藏經洞出土的文物開啟了敦煌學的研究,1943年在莫高窟設立敦煌藝術研究所,現為敦煌文物研究所,取得許多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