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人民出版社出版了拙著《西風東漸——中國改革開放史》。但因病此書隻寫至解放以前,鄧小平的改革開放未能包括在內,心中不安。後來病情好轉便奮發,繼續撰寫新中國成立後至30年改革開放的曆史,以求完整。這樣,曆時三年,至今才告完成,甚幸。
“文化大革命”之後,我國在思想理論上取得了重大突破,特別是“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和“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兩大原則被確認,徹底改正了過去以“階級鬥爭為曆史發展動力”的錯誤觀點。從而舊有中國通史已經不能適應社會需要,必須重寫。然而更重要的是,經過30年改革開放的實踐,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形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係。而這個理論體係,不僅包括馬克思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等重大戰略思想,而且還不能排除在整個中國曆史之外。因為這個理論體係與中國曆史一脈相承,從曆史上可以找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的依據及其形成的必然性。也就是說,中國曆史的發展有其自身的特點,中華民族古來就是按人類社會發展的規律和自己的特點,創造曆史,走一條與西方社會發展相異的道路。因此外國經驗未必適用於中國,不能照搬硬套。我國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這個文化寶庫中,儒家治國的寶貴經驗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足夠我們應用借鑒。因此,本書古代部分以科學文化為主體,記述了我國燦爛輝煌的文化和強大興盛的國力,借以喚起世人注意:中國近代國家的衰弱屈辱是暫時的,由當時特定的曆史條件所致。當代中華民族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業已複興,國家繁榮富強,並正在步武古代,以期獨步天下,為建設和諧世界作出應有的貢獻。
本書作為“新編中國通史”,並非嘩眾取寵、高傲自矜,有其一定新意:
第一,以“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為綱,記述古代的科技成就和發明創造,摒棄宮廷奪權、朝代更迭、農民起義及其他與生產力發展關係不大的政治事件等。
第二,把中國傑出的傳統文化提高到應有的高度——世界領先的地位。不僅詳述曆代文化的具體內容,還探討了中國傳統文化在形成過程中的兩次中西文化大交流。更有新意的是記述了中國文化給世界的影響,這是一般通史中少見的,也是鮮為人知的。
第三,強調文化興衰與國力強弱、民族存亡成正比例。正因為中華民族(以漢族為骨幹)不是生物學上的種族群和政治學上的政治群,而是文化學上的文化群,有堅韌的文化紐帶緊緊牽連著,團結在一起,雖幾經民族存亡關頭,仍屹立不動。
第四,對曆史評價實事求是,不受個人好惡左右而作出不公正的貶褒,如對太平天國、洋務運動、戊戌政變、辛亥革命等的記述。
第五,為表明中國現代改革開放是承前啟後的偉大工程,特地記述了古代改革開放,即北宋王安石的變法和明隆慶(1567—1573)張居正的改革開放。可見鄧小平的改革開放並非一夜之間偶然想出來的,有其曆史淵源。
第六,本書現實意義重大。當代中華民族的複興,舉世矚目,令人震驚。它改變了世界格局,“西方曆史中心論”和“西方文化中心論”已成為過去,一個多極化的世界正在形成。中國複興全靠改革開放,而改革開放的成功又開辟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從而可以說改革開放是扭轉乾坤和改變中國命運的偉大壯麗事業,本書最後一章以二十節分別論之。此項當然也是舊有通史未曾涉及的新意吧。
最後筆者覺得,這部意義如此重大的著作竟由一名民間史學家來完成,似乎不太相稱,深感惶恐。然而官方研究迄今未見同類著作出版,權且拋磚引玉,領教大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