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武手斬裨將一人,複生擒一人。秦兵勇氣十倍。項燕複大敗,奔入城中,築門固守。王翦用雲梯仰攻,項燕用火箭射之,燒其梯。蒙武曰:“項燕釜中之魚也。
若築壘與城齊,周圍攻急,我眾彼寡,守備不周,不一月,其城必破。”王翦從其計,攻城愈急。昌平君親自巡城,為流矢所中,軍士扶回行宮,夜半身死。項燕泣曰:“吾所以偷生在此,為羋氏一脈未絕也。今日尚何望乎?”乃仰天長號者三,引劍自刎而死。城中大亂,秦兵遂登城啟門,王翦整軍而入,撫定居民。
遂率大軍南下,至於錫山,軍士埋鍋造飯,掘地得古碑,上刻有十二字雲:
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
王翦召士人問之,言:“此山乃惠山之東峰,自周平王東遷於雒,此山遂產鉛錫,因名錫山。四十年來,取用不竭。近日出產漸少。此碑亦不知何人所造。”
王翦歎曰:“此碑出露,天下從此漸寧矣!豈非古人先窺其定數,故埋碑以示後乎?今後當名此地為無錫。”——今無錫縣名,實始於此。王翦兵過姑蘇,守臣以城降。遂渡浙江,略定越地。越王子孫,自越亡以後,散處甬江天台之間,依海而居,自稱君長,不相統屬。至是,聞秦王威德,悉來納降。王翦收其輿圖戶口,飛報秦王,並定豫章之地,立九江、會稽二郡。楚祝融之祀遂絕。——此秦王政二十四年事也。
按楚自周桓王十六年,武王熊通,始強大稱王,自此歲歲並吞小國,五傳至莊王旅始稱霸,又五傳至昭王珍,幾為吳滅,又六傳至威王商,兼有吳、越,於是江、淮盡屬於楚,幾占天下之半,懷王槐任用奸臣靳尚,見欺於秦,始漸衰弱,又五傳至負芻,而國並於秦。史臣有讚雲:
鬻熊之嗣,肇封於楚。通王旅霸,大開南土。
子圍篡嫡,商臣弑父。天禍未悔,憑奸自怙。
昭困奔亡,懷迫囚苦,襄烈遂衰,負芻為虜。
王翦滅楚,班師回鹹陽,秦王賜黃金千鎰,翦告老,仍歸頻陽。秦王乃拜其子王賁為大將,攻燕王於遼東。秦王命之曰:“將軍若平遼東,乘破竹之勢,便可收代,無煩再舉。”王賁兵渡鴨綠江,圍平壤城,破之,虜燕王增,送入鹹陽,廢為庶人。
按燕自召公肇封,九世至惠侯,而周厲王奔彘,八傳至莊公,而齊桓公伐山戎,為燕辟地五百裏,燕始強大,又十九傳至文公,而蘇秦說以“合從”之術,其子易王始稱王,列於七國,易王傳噲,為齊所滅,噲子昭王複國,又四傳至喜而國亡。史臣有讚雲:
召伯治陝,甘棠懷德。易王僭號,齒於六國。
噲以懦亡,平以強獲。一謀不就,遼東並失。傳四十三,年八九伯。姬姓後亡,召公之澤。
王賁既滅燕,遂移師西攻代。代王嘉兵敗,欲走匈奴,賁追及於貓兒莊,擒而囚之。嘉自殺。盡得雲中、雁門之地。——此秦王政二十五年事。按趙自造父仕周,世為周大夫。幽王無道,叔帶奔晉,事晉文侯,始建趙氏。五世至趙夙,事獻公,再傳至趙衰,事文公,衰子盾事襄、成、景三公,晉主霸,趙氏世為霸佐。盾子朔中絕,朔子武複立。又二傳至簡子鞅,鞅傳襄子毋血阝,與韓、魏三分晉國,毋血阝傳其侄桓子浣,浣傳子籍,始稱侯,諡烈,六傳至武靈王而胡服,又四傳至王遷被虜,而公子嘉自立為代王,守趙祀,嘉王代六年而國滅。自此六國遂亡其五,惟齊尚在。史臣有讚雲:
蒙武手斬裨將一人,複生擒一人。秦兵勇氣十倍。項燕複大敗,奔入城中,築門固守。王翦用雲梯仰攻,項燕用火箭射之,燒其梯。蒙武曰:“項燕釜中之魚也。
若築壘與城齊,周圍攻急,我眾彼寡,守備不周,不一月,其城必破。”王翦從其計,攻城愈急。昌平君親自巡城,為流矢所中,軍士扶回行宮,夜半身死。項燕泣曰:“吾所以偷生在此,為羋氏一脈未絕也。今日尚何望乎?”乃仰天長號者三,引劍自刎而死。城中大亂,秦兵遂登城啟門,王翦整軍而入,撫定居民。
遂率大軍南下,至於錫山,軍士埋鍋造飯,掘地得古碑,上刻有十二字雲:
有錫兵,天下爭;無錫寧,天下清。
王翦召士人問之,言:“此山乃惠山之東峰,自周平王東遷於雒,此山遂產鉛錫,因名錫山。四十年來,取用不竭。近日出產漸少。此碑亦不知何人所造。”
王翦歎曰:“此碑出露,天下從此漸寧矣!豈非古人先窺其定數,故埋碑以示後乎?今後當名此地為無錫。”——今無錫縣名,實始於此。王翦兵過姑蘇,守臣以城降。遂渡浙江,略定越地。越王子孫,自越亡以後,散處甬江天台之間,依海而居,自稱君長,不相統屬。至是,聞秦王威德,悉來納降。王翦收其輿圖戶口,飛報秦王,並定豫章之地,立九江、會稽二郡。楚祝融之祀遂絕。——此秦王政二十四年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