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十六章 隱士嚴子陵(1 / 3)

東晉時期,有一位隱士陶淵明,很有名氣,堪稱隱士界的名人。其不願“為五鬥米折腰”的事跡,廣為後世傳頌。在光武帝劉秀時期,也有一位著名隱士,嚴子陵。他的名氣在當時,遠在後來的陶淵明之上。而且,他的才能,也絕對不是要“為五鬥米折腰”的縣令。很多人認為嚴子陵言過其實,不一定很有才,隻因為是光武帝劉秀的老同學。

實際上,並非如此。公元8年,王莽稱帝後,為籠絡人心,廣招天下才士。而這個嚴子陵當時也多次受到王莽的邀請,但他均不為所動,最後索性隱名換姓,避居今浙江杭州桐廬富春江畔,徹底擺脫了王莽的羈絆。

劉秀當了皇帝之後,迫切需要有治國才能的人。因此,首先想到曾經的老同學——嚴子陵,於是派人去找。終於在幾年之後,找到了嚴子陵。劉秀便立即派人帶了聘禮,備了車子去請,一連請了三次。嚴子陵實在推諉不過去了,才終於來到了洛陽。而這時,另一位老同學侯霸時任劉秀的丞相,知道嚴子陵來了,趕緊寫了封信,問候一下。侯霸知道,當年三人在一起學習時,嚴子陵最有才能,而他的水平相對來說就很一般了。這個嚴子陵也沒有去麵見皇帝,隻是在“賓館”裏睡覺。劉秀聽說嚴子陵已經到了京城,就親自跑過來看望他,但嚴子陵根本不買這個皇帝的賬,閉著眼睛,不理不睬。劉秀知道這位老友性情高潔、孤介,便撫著嚴子陵的後背說:“子陵呀,子陵,你到底為啥不肯出來輔助我治理國家呢?”嚴子陵突然睜開眼來,盯著劉秀說:“唐、堯得天下,是因為德行遠聞,才使隱者洗耳。你何必苦苦逼我呢!”劉秀見一時說服不了他,隻得歎息著登車回宮去了。

過了幾天,劉秀終於有空閑時間了,就派人將嚴子陵請到了宮中。與他敘舊,談得十分投機,而且談到很晚。劉秀對嚴子陵說:“求學那會兒,比較貧苦,咱們總是擠在一張床上睡覺。今天,咱們找找那時的感覺。”嚴子陵很感動,但也沒有拒絕。隻是說:“我睡覺的毛病你也知道,這麼多年也沒改。你別介意就行了。”劉秀笑著說:“是嗎,當年可沒少被你欺負。晚上睡覺時,要不被子沒了,要不你的腿就壓到我身上來了。”兩人說到此事,哈哈大笑。而這一晚,嚴子陵在睡夢中又把腳擱到了劉秀的肚子上,劉秀並未在意。但即便如此,仍舊沒有能夠留下嚴子陵。當劉秀還想要他做諫議大夫時,嚴子陵終於不辭而行,悄然離去,隱居於富春山下。但嚴子陵留下了一封書信,書中寫道:“我嚴子陵已經閑雲野鶴慣了,不喜歡受拘束。況且,陛下也知道我的為人。我對侯霸這樣的人是很不齒的,他能在你那裏當官,遲早會離間我們之間的關係。其實,不是我不想做官,是我真的不會做官。昨晚,我沒能入睡。今天早上,我故意把腳放到你的肚子上。你還是那樣有度量,我很感激。我之所以這麼做,也算是對你報知遇之恩了。”劉秀有點兒發蒙:“怎麼就算報恩了?”後來,嚴子陵的事跡傳得很廣,很多名士都知道皇帝是個非常大度之人,於是紛紛自薦。直到這時,劉秀才明白了嚴子陵的真正用意。

點評:劉秀對嚴子陵的欣賞和重視程度,超出了一般君王對有才之人的重視程度,究其原因,在於劉秀擁有著超人的度量,以及對人才極度重視。劉秀自身高貴的品質,是其吸引人才的最主要原因。

第三節

麵麵俱到之法——治官治民,融會貫通

西漢末年,官吏的腐敗,成為天下大亂、農民起義的一個重要原因。因此,劉秀建立政權後,特別注重對官吏的整頓。與此同時,關注民生更是必不可少。而在治國思想方麵,劉秀更是融合了儒、道、法三家思想之長。因事製宜,加快民眾休養生息的速度。

·整頓吏治

劉秀鑒於西漢後期吏治敗壞、官僚奢侈腐化的積弊,在其即位以後,首先開展的就是整頓吏治工作。劉秀發現,王莽末年以及全國大亂、各勢力混戰之時,那些自封為帝、為王者為了籠絡人心,大大小小都封了很多官員。有的地方,官員比實際幹活的人還多。對此,劉秀開始大量裁員,減少官吏人數。

建武六年(公元30年),劉秀下詔:“令司隸州牧各實所部,省減吏員,縣國不足置長吏可合並者,上大司徒、大司空二府。”而該項政策是通過整合地域的方式,減少官員數量。比如,兩個縣合成了一個縣,那最起碼得有近半數官員要另謀生路。據介紹,該政策在當年就裁並了四百多個縣,減少了大小官員數萬人,可見當時官員的數量之多。同時,劉秀又廢除了西漢時期實行的地方兵製,撤銷各地、各郡的地方兵,裁撤郡都尉之職,也取消了郡內每年征兵訓練時的都試,地方防務改由招募而來的職業軍隊擔任。

在管理官員方麵,劉秀采取了相對極嚴的管理方式。東漢初年,劉秀恢複了西漢時曾設置過的三套監察機構,還進一步予以加強。這三套監察機構分別是:(1)禦史台——有侍禦史15人,負責察舉官吏違法事件,接受公卿、郡史奏事和解釋法律條文。(2)司隸校尉——有從事史12人,主管察舉中央百官犯法者和各部各郡違法官吏。他們既是京官,又是地方官,監察權力很大:“無所不糾,唯三公不察。”(3)州刺史——全國分12州,每州設刺史一人,他們遵照皇帝命令,代表中央,乘坐驛車,巡行全國各地。他們每年八月出巡,調查各地有無冤獄,同時考察各郡縣官吏政績,並根據政績好壞,決定升遷罷免。他們在年底或翌年初回到京城,向中央彙報。劉秀對巡察製度非常重視,授予他們很大的權力。由於劉秀加強了監察製度,對違法官吏從嚴處理,很快淘汰了一批無德、無能官員。

劉秀對官員的基本素質也進行了規範。劉秀認為官員應該品德高尚,且熟悉國家典章製度。建武六年、七年,劉秀連續兩次下詔,命令各地官吏推舉賢良,到京城參加選官考試。實行“征辟”製度,即下詔特“征”用某人為官,公卿和各地郡守也可自行“辟”用他人做幕僚。在詔書中,劉秀嚴格規定了選官的條件:第一,品德高尚,身世清白;第二,要有知識,是通經的博士;第三,熟悉各種法令,能熟練地依法辦事;第四,具有魄力才幹,遇事不惑,能獨當一麵。各地官吏在選擇人才時,必須嚴格按照這四條標準,如有違者,必將依法治罪。

在劉秀的大力整治下,官場風氣為之一變。官員工作效率大為提高,官員與民眾的比例卻相對較低。

點評:治國、治民,首先要治官。從曆次的農民起義、民眾暴亂中,我們可以發現,民眾對奸商、豪強、地痞、流氓都可以容忍,而且這都是個體矛盾。但如果官員腐敗,與這些勢力勾結起來之時,民眾會覺得生無所望,不得不聚眾造反。劉秀從這個角度出手,對於盡快平複百姓的抱怨起到了很好的效果。既維護了社會穩定,又贏得了民心。

·改善民生

劉秀雖然出身於皇族,但由於他長期生活在平民中間,使他深深體會到人民的疾苦。他深知土地問題是西漢末年社會動蕩的最根本原因。而土地,就是農民的一切。但當時,劉秀還麵臨著一個無人耕種的現實。

西漢中後期,由於地主、官吏無限製地兼並土地,使大量農民喪失了自己的土地,被迫給官僚、貴族、商人家為奴。奴婢在主人家過著非人的生活,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受到主人的毒打,甚至被當成牛馬在市場上公開出售,與之前的奴隸製社會略有相似,這也是社會發展的嚴重倒退。奴婢問題,已經影響到國家的安危和發展,漢哀帝和王莽新政都想解決,但都沒能解決這個問題。因此,劉秀稱帝後,把解放奴婢作為一項大事來抓。從公元26年到公元38年,劉秀先後多次下詔要求解放奴婢,並從國家法律上明確規定,不能隨意買賣奴婢,虐殺奴婢,是否願意為奴,全憑個人自願,不能強留等。經過12年的努力,使大批奴婢獲得了自由,農業勞動力的問題得到了基本解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