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旭
現代學術中的“為學術而學術”原則,並非人類科學的普世價值,而是特定曆史文化環境下的產物:它源於西方傳統,並為當今高度發達的西方社會所接受或認同。而中華文化的學術傳統卻不同,它從一開始就是以憂國憂民和學以致用為原則的。特別是從當前我國的學術狀況,尤其是從當今中華民族所處的社會、經濟和國際地位來看,我們認為,學術研究不應該削弱這些價值觀;相反,更應強化之。由此,我們提出一係列當代中國話語研究亟待探索的問題和現象,作為我們新研究範式的問題框架。
(1)發展話語由於“發展”是中國乃至整個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第三世界”)的本質特征,也是中國社會最關心的問題,因此我們理應首先大力研究涉及發展問題的話語;何況,我們又是發展中世界領袖國的學者,更有責任在發展問題的研究上起引領作用。“發展”包括許多方麵,如:社會、經濟、文化、教育、就業、醫療等等;當然,其中還有諸多矛盾現象,如:貧富不均、城鄉差異、地區差異等等。而下麵提出的研究問題,有許多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都與“發展”有關。
(2)弱勢群體話語在我國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麵,如收入、年齡、性別、職業、健康,還存在著突出的弱勢群體。話語研究可以探索他們的心聲,揭露話語中的無知或歧視,提出更公正的話語方式。
(3)行業話語當代中國話語研究也應該關注社會各領域中“常規”性或日常性的問題:如政治話語如何深入人心並與人民形成更加積極的互動關係;商業和貿易話語如何更有效地促進經濟發展;管理和機構話語如何提高效率並服務社會;媒體話語如何做好宣傳工作並促進社會和諧;法律話語如何維護權利並保護公正,等等。
(4)生態話語我們的生態環境在不斷惡化,在此問題上國家間的經濟、政治、外交鬥爭也在加劇。我們應該努力揭露破壞環境的話語,引導保護自然新話語的生長;我們也應該向世界展示生態話語在當代中國的興起和發展,幫助中國更有效地與國際社會交流對話。
(5)民族話語中華民族自誕生之日起就處於一種多元統一的格局中,但這一曆史事實並不為世界所全麵了解。而且,在西方資本主義全球化不斷加劇加深和各族人民交往日益增多的今天,中華民族文化應該如何繼承、再創造及傳播,已成為亟待解決的問題。
再者,各民族之間如何消解偏見或隔閡,增進了解和團結,將是持久性的問題。
(6)主權話語由於曆史的原因、國內外反華勢力的作用以及一些人的無知或誤解,我國在台灣、西藏、新疆等主權問題上不斷受到外來的幹涉和挑戰。這類問題關係到中國的根本核心利益,又有極為複雜的關係,因此值得我們花大力氣去探索研究。
(7)危機話語當今社會充滿了風險,有越來越多的危機事件出現,像近年來突如其來的非典、汶川大地震、經濟危機、甲型H1N1流感、民族分裂活動等。我們的話語學者可以探究人們的危機意識和對危機的態度、對於危機事件的理解和傳播、化解危機事件後果的策略,等等。
(8)跨文化話語盡管全球化的進程促進了國際交流的發展,但是中西之間還存在巨大的差異和隔閡;偏見、歧視、不公正、強權政治仍然是當今中西文化關係的本質特征。
這種文化關係阻礙了中國、發展中國家乃至整個世界的和諧共存與繁榮。所以,中國和東方文化在世界的形象和話語權,東西方之間的對話與合作,文化偏見與霸權等等——不論在日常生活中還是在學術領域裏——都應該成為當代中國話語研究的重點問題。
我們應該認識到,宇宙、人類、社會是在不斷變化的;所以,我們話語研究的問題意識框架不能封閉或停滯,而必須具有高度的曆史敏感性和開拓性,以使我們的研究能更針對現實、駕馭現實、改變現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