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1 / 3)

一、已有研究成果中關於詞語模概念的認識

李宇明(1999)第一次提出“詞語模”這一概念,認為詞語模是具有新造詞語功能的各式各樣的框架。這種框架由“模標”和“模槽”兩個部分構成。模標指詞語模中不變的詞語,模槽指詞語模中的空位。從理論上說,詞語模屬於構詞法的範疇,但比一般教科書所講的構詞法更為具體,它由特定的語素或詞語作為標識(模標)。而且,構詞法是構詞的,詞語模不限於構成新詞,也可以構成新的詞組。

禹存陽(2006)認為,詞語模是一種構造新詞語的模式,是將某詞素或詞語在某結構的相對固定的位置作為核心部分,並能與不同性質的其他詞或詞語組合形成具有批量性係列性的一群詞語聚合的框架。模標是詞語模中的常量,位置相對固定,它是語義較基本義發生了偏移的語素、詞或短語,它附著的對象可以是詞根語素,也可以是詞或短語。模槽是詞語模中的空位,它可以是語素,也可以是詞或短語。漢語中的詞語模不同於我們一般所講的複合式構詞法和派生式構詞法,也不是通過縮略的方式來構成新詞,它可以歸屬為兼有複合式和派生式構詞法的一種特殊的構詞法,是現代漢語現階段新詞新語形成的一種重要方式、手段。

曹春靜(2007)認為,詞語模是一種構詞模式。這種模式由一個意義發生虛化或泛化並形成一定類義的語素或詞作為固定成分,與一係列具有相似深層語義特征的語素或詞組合而成,具有較強的組合能力,能夠批量產生新詞。詞語模由“模標”和“模槽”兩個部分構成。模標指詞語模中意義已經發生虛化或泛化,並形成一定類義的、位置基本固定的語素或詞語,模槽指詞語模中可以填入一係列具有相似深層語義特征的語素或詞語的空位。

與李宇明“詞語模”較接近的提法是“詞法模式”。董秀芳(2004)把漢語中具有一定規則性的產生詞的格式統稱為“詞法模式”,認為詞法模式具有以下特征:(1)其中一個成分具有固定性,另一個成分具有語法類別和語義類別的確定性;或者雖然其中沒有一個固定性成分,但兩個成分都具有語法和語義類別的確定性。(2)構詞成分之間的語義關係穩定。(3)整體的意義基本可以預測。“詞法模式”與“詞語模”從觀念上看是相似的,但“詞法模式”比“詞語模”的範圍要寬泛一些,“詞語模”必須包含一個固定不變的成分(模標),“詞法模式”則“不但包括有標誌性語素的,也包括沒有標誌性語素但在組成成分的形類和語義類上有規則可循的構詞格式”。可見,“詞法模式”一說側重於內部規則,目的在於強調語法類別和語義類別的確定性,而“詞語模”一說則側重於外部框架,目的在於凸現外部形式的標記性。

二、我們對詞語模概念的理解(一)漢語詞語模有廣義與狹義之分根據伍綜文(2001)、韓陳其(2002)、陳寶勤(2002)、董秀芳(2002)、徐朝華(2003)、周薦(2004)等學者的研究成果,漢語的合成詞在中古甚至上古時代就已經大量產生了,“但是以工具書形式記錄那些詞語單位的著作卻大概是從唐代才開始的。我們有理由據此推斷,中古尤其是上古還沒有出現如今的理性造詞現象,中古尤其是上古所出現的所謂的合成詞,在造出的當時及其以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裏不但沒有成為時人和後人爭相效仿的模式,更未得到全社會的認可”。我們認為,漢語詞語模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廣義的指當代漢語之前產生的詞語模,可以稱之為“類詞語模”;狹義的指“當代漢語詞語模”,即語用主體為了滿足表達的需要,在認知規律和語用因素的相互作用下,利用類推方式,即時生成並且便捷地傳播新詞語的一種模塊化裝置。

1.類詞語模與當代漢語詞語模的共同點

類詞語模與當代漢語詞語模都是一種創造新詞語的“模子”,由模標和模槽兩個部分構成,模標是固定成分,一般起類別標示作用;模槽是非固定成分,起填充替換作用。語用主體可以根據表達的需要,在模槽裏填上一定的語言成分——語素、詞或短語,從而創造出新的詞語。詞語模是人的認知機製在創造和使用新詞語時的體現模式,是語用主體利用有限的規則創造無限的新詞語的便捷而且有效的手段。

2.類詞語模與當代漢語詞語模的不同點

第一,從詞語模的產生速度和能產度來看,類詞語模所創造的新詞語具有緩行性,它們是在比較漫長的曆史時期裏一個一個地被創造出來的,因此,類詞語模的形成是漸進的,其運作效率比較低;當代漢語詞語模所創造的新詞語則具有迅疾性,它們是在一段短暫的時間裏隨時隨地、一批一批地被創造出來的,因此,當代漢語詞語模的形成是急進的,其運作效率相當高。

第二,從詞語模的語用主體來看,創造並使用類詞語模的人具有個體性,一般為一些文人(包括上層人物);創造並使用當代漢語詞語模的人則具有全民性,任何人——達官顯貴、專家學者、平民百姓都享有相同的創造權和傳播權。

第三,從詞語模及其所創造新詞語的傳播渠道來看,類詞語模及其所創造新詞語的傳播渠道具有單一性,在資訊落後的時代,往往是由點及麵、由少數人層麵至多數人層麵緩慢地浸潤開來,逐漸地為大眾所接受;當代漢語詞語模及其所創造新詞語的傳播渠道則具有多維性和高覆蓋性,在資訊發達的當代社會,借助電視、網絡等新媒體被迅速複製、急劇擴容,甚至可以在一夜之間占領大街小巷。

第四,從模標與模槽的符號體態來看,類詞語模的模標與模槽都是漢字;當代漢語詞語模的模標與模槽除大部分漢字外,還出現了字母詞,這是以往漢語發展的任何曆史時期都不曾出現的新生事物,是當代漢語在兼容並蓄中不斷發展的又一例證。

(二)應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麵解釋當代漢語詞語模現象

當代漢語詞語模是在當代社會背景下,語用主體用以批量創造新詞語的一種方法。對當代漢語詞語模現象的解釋,可以從不同角度、不同側麵進行,比如既可以從造詞(語)角度分析它的來源途徑和功能,也可以從構詞(語)角度分析它的結構類型和結構元素的語義特征;既可以從人的認知規律角度探求它產生的內部機製,也可以從社會環境、語用心理等角度研究它產生的外部動因,預測它的發展趨勢,等等。引人深思的是,現有的造詞法理論和構詞法理論都不能比較切合地解釋詞語模現象。我們認為,當代漢語詞語模兼有造詞(語)和構詞(語)雙重身份,因此具有獨特的物種價值。

三、當代漢語詞語模與構詞法、造詞法的區別(一)關於漢語造詞法、構詞法的研究在對漢語詞彙的研究中,有些學者認為應該區分“造詞法”與“構詞法”,有些學者則未能嚴格區分,主要有以下成果。

孫常敘(1956)第一次提出漢語造詞法問題,並區分了“造詞方法”與“造詞結構”,認為“結構是就造詞的素材以及它們之間的關係來說的。按詞素的性質分作有詞根的造詞結構和沒有詞根的造詞結構兩類。按詞素的關係分作主從、並列、重疊等等結構形式”,造詞結構“是對已經成詞的解剖,是對已成的對象作靜態的分析研究的結果”。而造詞方法則是“使用具體詞素組織成詞的方式和方法。在造詞方法的研究中,要考慮造詞時使用詞素的哪些特點,采取什麼方式,使用什麼方法,如何把詞素搭配起來或給予部分改變”,並提出造詞方法三大係統:語音造詞方法、語義造詞方法、結構造詞方法。任學良(1981)區分了“造詞法”與“構詞法”,認為“研究用什麼原料和方法創造新詞,這是造詞法問題”,“研究詞的內部結構形式,這是構詞法的問題”,並列出六種造詞方法:詞法學造詞法、句法學造詞法、修辭學造詞法、語音學造詞法、綜合造詞法、文字學造詞法。

武占坤、王勤(1983)雖未區分“造詞法”與“構詞法”,但他們所說的“構詞法”也包括了“造詞法”,認為“構詞法是利用構詞材料,按照構詞規律,構造新詞的方式方法”,並且把現代漢語的構詞方法分作四大類型:形態構詞、語音構詞、語義構詞、句法構詞。

葛本儀(1985)明確區分了“造詞法”與“構詞法”,闡述了造詞法係統的變化性、開放性等特點,認為“所謂造詞就是指創製新詞,它是解決一個詞從無到有的問題”,“所謂構詞是指詞的內部結構問題。它的研究對象是已經存在的詞”,並提出一個與孫常敘和任學良完全不同的造詞法體係,列出八種造詞方法:音義任意結合法、摹聲法、音變法、說明法、比擬法、引申法、雙音法、簡縮法。

史存直(1989)概括了漢語構詞法的發展過程,並分別論述了“變音別義”造詞法、雙音單純詞的產生和發展、複合詞的產生和發展以及添綴詞的產生和發展等問題。其中的“變音別義”造詞法實際上就是從造詞角度考察同源詞、滋生詞、異音同形詞的情況。

劉叔新(1990)嚴格區分了“造詞法”與“構詞法”,認為“詞的結構方式,是純就詞的結構平麵來觀察其結構組合的項以及項與項之間的聯結形式和層式;而新詞的構造方法,自然隻是要看造出或發展出新詞都有哪些途徑。兩者顯然不是一回事。隻不過,構造新詞采取某種方法的結果,會造出有某種結構方式的詞來罷了”,並且對漢語造詞法進行了比較詳盡的分析,認為漢語造詞法可以分為三大類型:詞彙材料式、語音材料式、混合材料式。

郭伏良(2001)通過對新中國成立以來新詞語的考察,論述了新詞的高頻創造方法,總結出四種常用的造詞法:說明法、簡縮法、比喻法、仿擬法。

陳寶勤(2002)論述了漢語造詞研究的意義和漢語造詞研究的內容,提出漢語造詞的四種方法:語音造詞、語義造詞、語法造詞、語位造詞(即“在一些必要條件下,憑借源詞在句子線性結構次序上的位置創造新詞。語位所造出的詞與源詞隻有語位關係,毫無語義聯係,與源詞是同形同音異性異義詞。語位所造出的新詞占據了源詞在句子線性結構上的位置,導致源詞消亡”)。

李如龍(2002)指出,任何語言的詞彙都是不斷從少到多地衍生、替換從而逐漸豐富起來、不斷增強其表現力的。同其他語言現象一樣,詞彙的衍生在全世界各種語言中應該有共同的規律,各民族的語言也會有自己特殊的規律,同一種語言的詞彙滋生在不同時代、不同地域也一定有不同的情況。“詞彙的衍生方式指的是創造新詞的方式”,從古至今,漢語詞彙衍生的方式大體上可以歸為四大類:音義相生、語素合成、語法類推、修辭轉化。

劉曉梅(2003)運用李如龍的造詞法係統,全麵考察了當代漢語新詞語對漢語造詞方式的繼承與創新,認為繼承多於改變、創新,“表現為語素合成是能產性最強的主流造詞方法,其次是修辭轉化,語法類推、音義相生和字母造詞等屬於支流的造詞方法”。

曹煒(2004)綜合前人觀點,比較清晰地區分了“造詞法”與“構詞法”,認為“構詞法,顧名思義,就是指構詞的法則,也即詞的構成方式,是從靜態的角度,對現有詞內部語素間的關係進行考察分析的結果;而造詞法指的是創製新詞的方法,是從動態的角度,對詞的來源進行的一種發生學研究。前者關注的是詞的內部各構成成分之間的關係有無規律,有哪些規律等問題;後者關注的是詞是怎樣產生的,有無規律,有無理據,都有哪些規律和理據等問題,無論從研究的角度、研究的目的還是結果看,兩者均有本質的區別”。

盧英順(2007)區分了現代漢語構詞法與造詞法的概念,認為“構詞法”是“指語素與語素之間的組合方式”,合成詞根據所組成的語素的性質可以分為複合法、派生法、類派生法幾類。“造詞法”則是“就詞的表義方式而言的”,現代漢語的造詞方式可以分為四種:直義造詞、比喻造詞、借代造詞、擬聲造詞。

張小平(2008)闡述了改革開放以來漢語詞彙造詞與構詞的發展,指出在這一曆史新時期,音義任意結合造詞法與音變造詞法已幾乎不再使用,如果著眼於記錄新詞的形式,還出現了一種利用字母造詞的新形式,並著重分析了新時期比較能產、使用頻率比較高的三種造詞法:說明法、簡縮法、修辭法(比擬法、比喻法、借代法等)。

(二)詞語模與構詞法的區別

對構詞法的理解,我們認同陳光磊(1994)《漢語詞法論》一書中的觀點,“構詞法指由語素構成詞的法則,是對既成詞的結構作語法分析,說明詞內部結構中語素的組合方式。對單純詞、派生詞、複合詞等結構類型作分析,就是屬於構詞法的”。下麵具體討論詞語模與構詞法的主要區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