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與仇恨相對的就是寬容,而寬容的人之所以不會滋生那些沒必要的仇恨,是因為他們往往會善待別人。世界上並沒有鐵石心腸的人,一個人受到善意的對待,反過來也會以同樣的善意甚至是更多的善意去對待那個善待自己的人,所謂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就是這個道理。在為人處世當中,減少一些仇恨的積累,多一些善意的回報,在很多時候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因為不僅多數人懂得知恩圖報的道理,更有一部分人奉行“涓滴之恩,湧泉相報”的理念。如此看來,善待別人就是善待自己。
1941年12月,美軍開始利用設在中國的軍用機場轟炸日軍目標。一些美國空軍的轟炸機被擊傷或擊毀,飛行員跳傘降落在太行山區。美軍提出:為了營救飛行員和觀測氣象,希望在八路軍控製的太行山根據地設立觀察組。經中共中央同意後,美軍觀察組於1944年初,來到太行軍區。
李達時任八路軍129師參謀長兼太行軍區司令員。他看望美軍人員時,發現他們不習慣吃中餐,就與軍區生產部長張克威商量,盡量給美軍觀察組供應一些肉、蛋、奶。生產部的一些同誌想不通,提了不少意見:“眼下根據地這樣困難,連軍區首長都經常吃黑豆飯,憑什麼對美國兵特殊優待?”更有人這樣說:“當年八國聯軍侵略中國,不是也有美國一份嗎?美國人也是我們的仇人!”
李達耐心地解釋說:“美軍觀察組來太行山區,也是為了抗戰嘛。把他們的生活搞得好一點,對抗戰是有利的。過去我們也許是仇人,但現在要一起對付日本人,就可以化敵為友,何必總是盯住過去的恩怨不放呢?”在李達的調節和勸說下,美軍觀察組的夥食終於改善了。
有一次,美軍的一名軍官來拜訪李達,看到李達吃的是粗糧,非常驚訝。他回去後說了此事,觀察組人員都很感動,他們開始主動幫八路軍做一些事。此後,八路軍的高級幹部從延安到前方,或是從前方回延安,都可以搭乘美軍的飛機。
1945年6月下旬至7月上旬,在李達指揮的安陽戰役中,美軍觀察組調來從西安起飛的兩架美軍轟炸機,在安陽城轟炸日軍第一混成旅團部。這次轟炸的規模雖不大,卻使日偽軍大為震驚:從來都是日軍飛機對抗日軍民狂轟濫炸,想不到,八路軍也有了空中支援。美國空軍配合八路軍作戰的事,在曆史上是少有的。
抗日戰爭勝利後,美軍觀察組撤離太行軍區時,將一些先進的通信器材留下來。這些通信器材為劉、鄧的晉冀魯豫部隊所用,在解放戰爭中發揮了很大的作用。
後來,想起李達優待美軍觀察組的往事,許多同誌服氣地說:“還是李參謀長水平高,有遠見。”
李達不愧是一位傑出的首長,他目光高遠,寬宏大量,不計較舊日的仇恨,主動與“敵人”交朋友,善待“敵人”,這樣一來,“敵人”也就變成朋友了。在近代,美國確實和中國有一些恩恩怨怨,如在鴉片戰爭後,中美之間簽訂過《望廈條約》、《天津條約》等不平等條約,致使中國的主權被美國所侵犯。在喪權辱國最嚴重的《辛醜條約》中,中國被迫支付大量賠款,其中美國人也來“分一杯羹”。八國聯軍中,美國人也對中國老百姓進行燒殺搶掠。這一切,足以構成對美國人的仇恨,我們當然不會忘記曆史,忘記恥辱。但是,在1941年,是中國人民處於最緊急、最關鍵的抗日戰爭時期,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時期。當時最大的敵人來自於日本侵略者,而中國和美國是處於統一戰線上的盟軍。在這種情況下,中美人民就應該團結一致,共同抗日,如果還是揪住過去的恩怨不放,不僅有失中國人的風度,也會對抗日戰爭造成不良的影響。因此,李達從大局出發,主動化解昔日的仇恨,他的行為感動了美國人,使他們不得不對八路軍刮目相看,並給予相應的回報。
這樣不僅有利於八路軍作戰,也使八路軍給美國人留下了一個良好的印象。
給仇人一塊麵包
二戰時期,蘇聯人民在斯大林的領導下,團結一致,浴血奮戰,在付出巨大的代價之後,終於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
戰爭勝利的當天,上萬名疲憊不堪、無精打采的德國戰俘排成長長的縱隊,在荷槍實彈、威風凜凜的蘇聯士兵的押解下走進莫斯科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