盡管自私是人的本性,但是正常的人總會把自私的情緒控製在一定範圍內,而好嫉妒的人由於愛自己遠遠勝於愛別人。所以,在他們眼中,自己是最優秀的,或者自己應該是最優秀的(實際上隻是自己的一種妄想),一旦別人超越了自己,他總是想剝奪別人的優越。
好嫉妒的人從來不為別人說好話。因為容不下別人的長處,所以他就通過說別人的壞話來尋求一種心理的滿足。這樣的人往往沒有朋友,因為他容不下別人的長處,而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所以他就把所有的人視作自己的敵人,以冷漠的目光注視別人。這樣一來,雙方的矛盾必然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一步步激化,最後鬧得不歡而散或者反目成仇。
有一個人,非常嫉妒他的鄰居,他的鄰居越是高興,他越是不高興;他鄰居的生活過得越好,他越是不痛快;每天都盼望他的鄰居倒黴,或盼望鄰居家著火,或盼望鄰居得什麼不治之症,或盼望鄰居的兒子夭折,甚至盼望下雨天雷能竄進鄰居家,劈死一兩個人……然而,每當他看到鄰居時,鄰居總是活得好好的,並且微笑著和他打招呼,這時他的心裏就更加不痛快,恨不得給鄰居的院裏扔包炸藥,把鄰居炸死,但又怕償還人命。就這樣,他每天折磨自己,身體日漸消瘦,胸中就像堵了一塊石頭,吃不下也睡不香。
終於有一天他決定給他的鄰居製造點兒晦氣,這天晚上他在花圈店裏買了一個花圈,偷偷地送到鄰居家。當他走到鄰居家門口時,聽到裏麵有人在哭,此時,鄰居正好從屋裏走出來,看到他送來一個花圈,忙說:“這麼快就送過來了,謝謝!謝謝!”原來,鄰居的父親剛剛去世。這個人頓覺無趣,應付了一下,便走了出來。
這個故事的主人公可以說是一個“嫉妒狂”,他的嫉妒簡直是“無處不在”,達到了一種變態的程度。這種人,等於把自己置於一種心靈的地獄之中,不斷地折磨自己。但折磨來折磨去,卻一無所得。這個人一定是極端自私的,他總希望鄰居能“出點事兒”,實際上就是想通過打擊鄰居而顯出自己更幸福,過得更好。這是自私的人的一種普遍的心理。對於這種人來說,“不順眼”的地方隨處可見。別人長相好他嫉妒,別人個子高他嫉妒,別人有才學他嫉妒,別人有錢他嫉妒,就連別人的妻子漂亮他都會嫉妒,德國有一句諺語說得好:“好嫉妒的人會因為鄰居的身體發福而越發憔悴。”此話一點兒也不假。所以,好嫉妒的人總是40歲的臉上就寫滿50歲的滄桑。
那麼,好嫉妒的人該怎樣調適自己的性格呢?
第一,培養積極向上的生活態度。好嫉妒者往往會產生焦慮、悲哀、猜疑、消沉、敵意等不良情緒,這是一種影響生活質量的不良情緒。試問一下自己,為什麼要嫉妒他人呢?如果學習、借鑒對方的長處,豈不是更好?光陰似箭,與其將有限的精力耗在嫉妒上,不如抓住時機做一些實實在在的事。就像魯迅先生說的那樣“不要隻用於抹殺對手,使他和自己一樣空無,而應該跨過那站著的前人,比前人更加高大。”當我們全心全意地去為自己的事業奮鬥時,就不會有時間嫉妒別人了,因為“嫉妒是一種四處遊蕩的情緒,享用它的隻能是閑人”。
第二,采用“酸葡萄”與“甜檸檬”的自慰法。“酸葡萄”心理是指自己得不到的東西,便故意貶低它的價值,以使自己感到心安,抵消心中的不平衡。
伊索寓言中,“狐狸吃不到葡萄說葡萄酸”的故事眾所周知。這說明想吃葡萄而吃不到的人用貶低葡萄的辦法來求得心理平衡。也就是說,不好的東西我得不到也無所謂,這雖然是一種自欺欺人的辦法,但是隻要能安慰自己,使自己不去嫉妒別人也算是可取的。
“甜檸檬”心理是指一個人知道自己眼下的境況不是很理想,卻強迫自己說:“這不是也挺好的嗎?”魯迅筆下的阿Q精神,就是這種“甜檸檬”心理,即知足常樂的心態。一個人如果對自己的狀況比較滿意,就不會去嫉妒別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