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侖·希爾認為,要當一個成功者,必須積極地努力,積極地奮鬥。成功者從來不拖延,也不會等到“有朝一日”再去行動,而是今天就動手去幹。他們忙忙碌碌盡所能幹了一天之後,第二天又接著去幹。不斷地努力,直至成功。
要記住這句老話:“今天能做的事情,不要拖到明天。”成功者一遇到問題就馬上動手去解決。他們不浪費時間去發愁,因為發愁不能解決問題,隻會不斷地增加憂慮。當成功者開始集中力量行動時,立刻就興致勃勃、幹勁十足地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直到成功為止。
做自己最喜歡做的事
許多人工作效率低下,就是因為他沒有做自己最喜歡的事。其實,不必看輕自己,要相信你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社會上大多數的人,隻會羨慕別人,或者模仿別人做的事,很少有人認清自己的專長,了解自己的能力,然後鎖定目標,全力以赴,所以不能夠成大事。這種人隻能怪罪自己。
據調查,有28%的人正是因為找到了自己最擅長的職業,才徹底地掌握了自己的命運,並把自己的優勢發揮到淋漓盡致的程度。這些人自然都跨越了弱者的門檻,而邁進了成功者之列;相反,有72%的人正是因為不知道自己的“對口職業”,而總是別別扭扭地做著不擅長的事,因此,不能脫穎而出,更談不上成大事了。實際上世界上大多數都是平凡人,但大多數平凡人都希望自己成為不平凡中的一員,夢想成大事,才華獲得賞識,能力獲得肯定,擁有名譽、地位、財富。不過,遺憾的是,真正能做到的人,似乎總是不多。
一個人的成功主要來自他自己擅長的工作的專注和投入,無怨無悔地付出努力的代價,才能享受甘美的果實。
一位知名的經濟學教授曾經引用三個經濟原則做了貼切的比喻。他指出,正如一個人選擇自己最擅長的工作,做自己專長的事,才會勝任愉快。換句話說,當你在與別人相比時,不必羨慕別人,你自己的專長對你才是最有利的,這就是經濟學強調的“比較利益”。這是第一。
第二個是“機會成本”原則。一旦自己做了選擇之後,就得放棄其他的選擇,兩者之間的取舍就反映出這一工作的機會成本,於是了解到必須全力以赴,增加對工作的認真度。
第三是“效率原則”。工作的成果不在於你用了多少時間,而是在於你在有效的時間內做了多少事,附加值有多高,如此,自己的努力才不會白費,才能得到合適的回報。
機遇和條件都是自己創造的,成功乃是自己造就的。你不必看輕自己,你要相信你的能力是獨一無二的,你也許正在完成一件了不起的事,有朝一日,你或許真的可以變得讓人刮目相看,而成為大家羨慕的成功者。
一個人做自己擅長的事,腳踏實地是獲取成功的另一辦法。每個人在年輕的時候都會立誌,有的人想當科學家、發明家或者大文豪,個個看起來誌向遠大,皆有成大事者之夢。年輕人難免都會“崇拜偶像”,希望找到學習的典型,但不是每個人都能當科學家、發明家。培養一技之長,一步一步去累積自己的個人資源,才是邁向成大事的成功之路的要素之一。
做你想做的事,並有始有終,堅持不懈,該花的心血一定要投入,該有的過程一定要經過。人生充滿變數,一個人的成敗與否,不單看他的資質,還要靠毅力。人應該要有夢想,否則就失去了奮鬥的目標與方向,但成大事者的條件必須日積月累地做好準備,你可以立誌做大老板、做大文學家,但絕對不要躺在那裏等待,要用行動去實現你的理想。
克服拖延的陋習
如果我們能以最大的熱情,按合理的方式製訂自己的目標計劃,那我們在事業上就一定能取得相應的成就。然而我們總是有憧憬而不能抓住,有理想而不能實現,有計劃而不去執行,終至坐視這些憧憬、理想、計劃一一幻滅和消逝!
人們最大的理想、最高的意境、最宏偉的憧憬,往往是在某一瞬間突然從頭腦中很有力地跳躍出來的。凡是應該做的事,拖延而不立刻去做,而想留待將來再做;有這種不良習慣的人總是弱者。凡是有力量、有能耐的人,卻總是那些能夠對一件事情充滿熱忱的時候,就立刻迎頭去做的人。
所以今天之事應該就在今天做完,千萬不要拖延到明天!
拖延的習慣很妨礙他人行事。當你對一件事情充滿興趣、熱情濃厚的時候去做,與你在興趣、熱誠消失之後去做,其難易、苦樂、真不知相差所少!當你興趣、熱誠濃厚時,做事是一種喜悅;而當興趣、熱誠消失時,做事是一種痛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