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章 淡定是一種從容的心態(2)(2 / 3)

人生感悟

夕陽如金,皎月如銀,人生的幸福和快樂尚且享受不盡,哪裏還有時間生閑氣呢?

★ 適度地“泄憤”

怒氣是不可以長期積壓的。布洛伊爾與弗洛伊德發現,在心理治療過程中,凡是病人能夠得到較好的精神疏泄時,病情都會有明顯的好轉。所以,他們認為隻有把這些積鬱的東西“淨化”後,才會收得較好的療效。在現實生活中,我們也會看到有些心胸開闊、性情爽朗的人,他們心直口快把自己的不愉快情緒或心中的煩悶訴說出來。這種人的心理矛盾能獲得及時解決。可是我們也常看到心胸狹窄的人,愛生氣,心中悶悶不樂。由於心理衝突長期得不到解決而發生心理疾病。

一般說來,把怒氣發泄出來比讓它積鬱在心裏要好。根據哈坎鬆1969年的一項研究成果,當人發怒時,血壓會迅速升高,而當他通過各種方式,如大喊大叫、嚎啕痛哭或采取報複行動將怒氣發泄出來時,血壓又會很快恢複正常。相反,倘若他們將怒氣強壓下去,那麼,他們的血壓則需要相當長的時間才能恢複到正常水平。此外,讓怒氣積鬱在心中對心髒的健康尤其不利,是誘發冠心病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上隻是指出一個事實而已,它並不意味著我們在同別人發生衝突時應該憑感情行事,毫無顧忌地對別人采取攻擊行動。心理學家認為,一個人的身體狀態是受其心理和精神狀態所影響的,大約有一半以上的疾病是由心理和精神方麵引起的,因此,掌握心理平衡對人的健康是非常重要的。

從心理健康的角度來看,長期積壓怒氣會影響身心健康,怒氣長時間得不到排解就可能變成憂鬱情緒。發脾氣可造成神經係統緊張,使內分泌處於亢奮狀態,甚至可能引發疾病;從人際關係角度看,一場脾氣發下來,別人不僅會敬而遠之,多年的交情甚至可能因此了結。一個懂得如何發脾氣、正確發泄自己不滿的人才是一個心理成熟、健康的人。喜怒哀樂本是人之常情,沒有理由強迫自己控製情緒而忽視甚至是否定自己的感受。許多心理專家鼓勵人們自然宣泄情緒,有氣就發出來,不要悶在心裏。但隨便亂發脾氣畢竟是損人不利己的行為,所以,每個人最好了解自己的情緒,尋找適當的宣泄方式,關鍵在於找準渠道。

我們應該承認,人受了委屈或者憋了一肚子氣時,常常需要“釋放”怒氣,因此,“宣泄”並不奇怪。其次,我們得承認,選擇什麼宣泄方式,常常會因人而異,比如,理智者會冷靜而從容地調整自己的心態,魯莽者會因其衝動而“莫名其妙”地誤傷他人;愚蠢者會莫名其妙地走向極端,甚至采用不可取的自罰形式,這就是一句老話所說,“生氣時踢石頭,疼的是腳趾頭。”

不信你看,妻子有什麼錯?兒子有什麼錯?小狗有什麼錯?他們平白無故地挨打挨罵挨踢,不就是宣泄者的方式不對嗎?由此可見,莫名其妙的宣泄,常常會使人感到不近情理,這樣的發泄也隻能被視為一種糊塗,一種可憐巴巴的“孩子氣”。

其實,傾訴宣泄法屬於心理釋放法,不良的情緒能量通過一定渠道釋放掉,心理壓力自然恢複平衡。

摔打一些無關緊要的物品能夠有效地宣泄,對天空大喊也可以緩解一下自己的衝動。如果你願意可以跑到樓下,再爬上樓,每步登兩個台階,跑步上樓更好。還可以與別人聊聊。在日常生活或工作中,經常會產生一些矛盾或意見,這很容易使人發怒。如果我們把心中的不滿或意見坦率地講出來,既可泄怒,又可以通過批評與自我批評加強同事間的團結,或者講給自己信得過的朋友,你大都會得到安慰。這種釋放的方法也是很可取的。